本报记者 李雯珊
见习记者 解世豪
近日,中恒集团旗下梧州制药中华跌打丸制作技艺入选梧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及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拟推荐名单。中华跌打丸源于南少林寺古方,创始至今已传承70余年,目前已传承至第五代。经过不断传承、创新和技术攻关,中华跌打丸誉满全国,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获“中华老字号”产品称号。
清光绪二十三年,居四坊路的陈家世代为商,家境殷实而乐善好施。民国初期,一少林寺僧人落难梧州并身染沉疴,幸得陈铁之父收容照顾,僧人为答谢陈家救助之恩,赠少林五枚祖师药方“急性子散”,陈家珍藏至陈铁代。
1956年,陈铁结束了家庭手工原始制药工艺及个体行医的历史,与十数位民间医生共同成立实现联合诊所,成为一名持证行医的正骨科医生,在跌打界颇有口碑,而“急性子散”也是当时加工场内制作最多的一副药方。1960年,梧州市卫生局廖寿龙为该丸药起名为中华跌打丸,此后该药声威大震,并以质优、价廉、疗效可靠而远销大江南北,为当时跌打治疗之首选药物。1982年在卫生部注册为“中华”牌商标,成为现中国唯一一个获许可使用“中华”作为商标品牌的药品。其后,中华跌打丸的生产销售蒸蒸日上,产量和销量不断攀升,并行销中外。
传承是命脉所在。这颗小药丸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从第二代传承人陈永强到第三、第四、第五代传承人程智宁、罗琨炽、雷洁萍,正是因为一代代梧药人用匠心传承下来的制药技术和悬壶济世精神,为中华跌打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梧州制药立足地域资源,将传统中医药学理论、现代化生产实践及科研创新成果相互融合,先后开展中华跌打丸二次开发、质量标准提升、现代药理药效研究以及新功效开发等科研实践。通过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建立非遗传承工作室,不断壮大传承人队伍,促进中华跌打丸在“健康中国”大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让老字号品牌得以代代相传。
(编辑 张芗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