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崛起使得许多本土品牌成为了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者。长安汽车,作为一家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国内市场上一度被誉为“国货之光”。然而,近年来,其因为涉及"虚标"等一系列不良商业行为,导致公众对其信任度大幅下滑,一时间被网友称为“虚鲸一场”,成为一种负面代名词。本文结合长安汽车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其产生“虚标”困境的原因,并探究其走出这一困境的道路。
长安汽车:从“国货之光”到“虚鲸一场”
长安汽车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开创者之一。该公司以自主研发、智能制造、国际化战略为核心方向,在自主品牌板块取得了较高地位。自2018年开始,长安汽车的销量逐渐下降。在召回、电池申报里程数欺诈、车身维修等质量问题持续曝光的情况下,又有媒体报道长安汽车虚标事情,使得该公司声誉一落千丈。不少消费者和行业观察人士表示,长安汽车的困境主要源自其过度推广品牌形象而忽视产品质量。
产生“虚标”困局的原因
总体来看,长安汽车产生“虚标”困局的原因为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 营销目标过高,疏导用户需求
在中国汽车市场上,长安汽车所受到的压力是很大的。面对外部竞争压力和内部运营成本的挑战,长安汽车被迫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营销攻势上。针对消费者需求,公司宣称旗下车型具备整车水平、性能出色等优点,赋予了消费者太多的期望和幻想。尤其是在国内市场上,长安汽车的营销手段经常采用夸张的口号和过度吹嘘,容易给消费者留下不切实际、浮夸的感觉,建立虚假信心,从而影响到品牌形象。
- 整车制造供应链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制造与供应领域中,整车制造商、设计者、劳务服务方等多个环节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某些零件的价格可能不明确,某些常规问题甚至没有正确的回答。当汽车零件供应商把自己的技术水平夸大,并对指标数据进行虚假陈述时,汽车制造企业也会面临“虚标”风险。
- 外部监管机构不到位
相较于一些国家和地区,我国当下关于汽车行业的法律框架和监管系统仍然较为简单。尚无完备的物质证据政策、实施及个人权利起诉及权利保障机制,维权会场所拥有的权益相对比较薄弱;门槛较低、资质证照与认证手续宽松,从而也存在乱象。
在汽车行业持续升温,消费者对品牌选择及需求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当今时代,长安作为一家具有光辉历史的国产汽车品牌,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持市场竞争力及品牌形象,显得至关重要。 然而,长安汽车被媒体曝光的“虚鲸一场”事件,让其品牌形象遭受严重挫折,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国产汽车品质和自主品牌稳定性的担忧。那么,从国货之光到“虚鲸一场”,长安为何深陷“虚标”困局?
长安汽车的国货之光
长安汽车作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中的重要代表,近年来在汽车制造领域不断取得成就。自创立以来,长安始终秉承“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宗旨,实施“技术为本、质量至上”的企业精神,赢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与支持。长安汽车先后推出了众多优秀车型,其中包括同级别领先的轿车、SUV、MPV等,产品质量也逐步得到提升,长安汽车品牌逐渐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和认可的自主品牌之一。而且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推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在汽车制造领域中良好的口碑只是企业成功的基础,并不能直接转化成销售额和市场份额的增长,因此长安汽车也在不断地寻求市场创新和发展。从2015年开始,长安进入以智能化、网联化为特征的“互联网+”时代。连续多年在行业中排名第一的销量足以证明长安汽车的市场表现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肯定。但长期成功并不代表着无懈可击,东风、比亚迪等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让消费者对于长安等老牌自主品牌的认可度和忠诚度下降,更加挑剔和苛刻。
“虚鲸一场”事件:创造出的假象
2021年10月初,长安汽车所属的英致汽车被媒体曝光“虚鲸一场”事件,该车型被质疑存在“虚假宣传,错误测试数据,欺骗消费者”等问题。在事件曝光后,英致汽车花费数十万元购买广告进行声明和道歉,并召回相关车型,并经由第三方性能认证公司重新进行检测,并公布了真实的油耗数据。长安汽车因此被指责虚标严重,品牌形象受到极度打击。
事件发生后,舆论哗然,不少人对于中国自主品牌产生了怀疑和担忧,而对于长安汽车集团而言,这一事件对其品牌声誉和司法责任上的影响也将是毁灭性的。坦白记录并公开产品没有任何问题所在,从而取得大众信任应该成为一个制造商应该做的事情。如果长安汽车不能及时站出来面对、反省及解决存在问题的原因,其品牌形象将会削弱并失去消费者信任。
深层次原因:缺乏质量管控
“虚鲸一场”事件给长安汽车集团带来严重影响,但这只是获得更深层次结论的导火索,而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则与缺乏质量管控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