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银行面向房地产行业的不良债权正在增加。截至2022年底,中国工商银行等四大银行面向房地产业的不良债权余额比上年增长60%,创出最近10年来的最高纪录。处理不良贷款的政府旗下资产公司的业绩恶化明显,在中国恒大集团经营危机过去一年多的今天,隐患并未完全消除。继美国地方银行破产和欧洲救助瑞士信贷的问题之后,中国的银行不良债权已成为动摇全球金融体系的风险。
房地产被认为占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成左右,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巨大。日本经济新闻对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32家主要银行的2022财年(截至2022年12月)的财报进行汇总后发现,面向房地产的不良债权达到2640亿元人民币,比1年前增加近7成。其中,可长期比较的中国的四大银行约为1800亿元人民币,增加6成,创出最近10年来新高,最近数年一直徘徊在1~3%左右的不良债权比率(面向房地产)也迅速恶化至5.8%。
中国的部分银行最近公布的1~3月财报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属于准大型银行的招商银行4月晚些时候披露的财报显示,房地产业不良债权为152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底增加15%。
中国2020年实施了以大型开发商为对象,对负债额设置严格上限等被称为“三条红线”的监管强化措施。
之后,企业的资金周转恶化,2021年12月恒大陷入债务违约等,风险出现扩大。这是力争实现债务去杠杆的措施,但招致了银行的不良债权膨胀。中国的大型银行以外的银行也处于严峻状态,以扎根地方的贵州银行为例,截至去年6月在0%左右的房地产业不良债权比例超过20%。
在中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在2月时隔1年转为上涨,也存在乐观的看法。不过,日本综合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员关辰一表示:“购房意愿强烈的25~34岁人口已转为减少,市场在结构上很难恢复势头”。而中国银行的风险总监刘坚东则表示,房地产正在复苏,解决问题需要更多时间。
各银行急于压缩不良债权。甘肃银行的财报显示,去年6月和12月实施了拍卖,向政府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等出售了总额超过27亿元的不良债权。这一规模相当于2021年底不良债权余额整体的约7成。另外,浙江省的浙商银行也披露称,去年除了将约28亿元人民币的不良债权证券化之外,还将约49亿元转让给了第三方。
不过,日本综研的关辰一表示:“存在风险被转嫁给不良债权接盘企业的一面”。在中国,由资产管理公司(AMC)从银行收购不良债权,重组之后转售。属于大型企业的中国华融资产管理的2022财年的最终损益转为亏损,同行业的中国信达资产管理的净利润也减半。两者均受到房地产价格下跌的影响,出现了巨额的资产减值损失。
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4月将华融的长期发行机构评级下调一档,降至“Baa3”(相当于BBB-)。穆迪指出:“很多私营房地产企业面临压力,行业敞口(投资和商业资产余额)或面临压力”。
华融等大型资产管理公司是在1990年代为处理四大银行的不良债权而成立的。2013年以后设立了多家地方政府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后盾的地方政府本身的财政恶化严重。
资产管理公司也存在资本限制,持续处理不良贷款存在极限。虽然包括房地产以外的整体不良债权比率(以中国32家银行为基准)平均仅为1.6%左右,但政府自去年底开始部分放宽房地产公司的融资限制,如果行情不能恢复,不良债权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标普全球认为,中国房地产业的不良债权截至2024年将持续增加。美欧也存在以美国硅谷银行破产等为契机,此前流入商业房地产的资金发生逆转的隐忧,世界范围内对房地产投资的警惕正在加强。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伊原健作 香港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日经中文网 https://cn.nikke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