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创新”如何走?复旦教授提出三部曲:创意产生、转化过程、价值创造
近日,复旦大学药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药物研发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邵黎明在以“医药创新与健康中国”为题的报告中提出,创意产生、转化过程、价值创造,是中国“医药创新”的三部曲。
如今,中国已进入从生物医药大国成长为生物医药强国的新时代。在报告中,邵黎明结合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历史演变和“新药诞生”的过程,介绍与阐释新一轮科技革命在医药创新中显示的特点。
邵黎明表示,新中国的成立为“健康中国”奠定了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体系的完善及医药产业的建立是“健康中国”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而中国的制药行业也由主要从事仿制药生产转型为创新药研发。面对历史转折点,邵黎明指出,实现“2030健康中国”目标,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自主创新之路怎么走?他给出的答案是,生物医药企业应不断通过实践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在技术、项目、基础研究方面持续性投入,推进创新项目发展,同时,国家也要加快推进政府、产业以及金融结合,构筑良好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更快、更好地推动中国的生物医药创新。
从医药大国走向医药强国,邵黎明用“路漫漫其修远兮”来形容前路。
我国生物创新药逐渐起步,经历了十年的繁荣期,国产创新药不断增多,并且取得了不少重大成果。目前,我国的生物医药研发正在迈向新阶段,但仍面对三大挑战:生物医药供不应求、0到1基础研究创新弱、研发型企业成长相对慢。对此,邵黎明提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走好‘第一公里’,在0到1的创新方面有突破、有收获。”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然而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与全球最前端仍有一定差距。因此,走好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除了提高数量,更需注重提高质量,加强源头供给,才能够在生物医药领域走得更快更好。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邵黎明强调,从过往数据来看,中国的大学、研究所,在生物医药创新方面较为活跃,更多“第一公里”必须依靠他们来推动。生物医药行业要注重提供更多专业团队、载体和基金支持,做好专业孵化。
目前,中国的创新大环境正在逐步转变,高校也在医药创新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复旦大学药学院为例,邵黎明强调高校要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培育优秀创新人才,融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命科学、药学、材料学等多领域、多方面力量,为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邵黎明希望,增强产学研结合,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成果不断转化,助力“健康中国”事业发展、对全球健康事业有所贡献。
从“中国新”到“全球新”,好奇心、专注投入和坚持不懈是医药创新“交响曲”的关键音符。
辣椒为什么是辣的?“辣不是味觉,而是痛觉。”邵黎明说。
恰恰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推动了辣椒素受体TRPV1的发现,而生物医药创新史上众多重大的研发进展,正是源于一代代探索者于细微处的发问。以此为例,邵黎明表达了对医药研发从业者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久久为功的期待。
“我们的创新之路可能会遇到困难,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我们要充满信心,持续创新。”邵黎明提出,只要不懈努力、只争朝夕,“健康中国”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