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表率,证监会带头降薪!券商谁将跟进
券业行家,事实说话。
欢迎留言,如果认同,请传播正能量。
在中纪委刊文破除“金融精英论”等错误思想后,即将由事业编转为公务员的证监会,率先发起自我改革,“第一刀”就砍向了薪酬。
预算出炉
日前,证监会官网披露了《2023年度中国证监会本级单位预算》。身为券业人士,行家好奇的翻了翻,发现了一组颇为趣味的数据。
预算披露,证监会本级2023年收支总预算74,467.26万元,与2022年(77,238.61万元)相比,削减了3.59%。
具体来看,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22,194.39万元。其中工资福利支出17,031.90万元,包括基本工资2,606.09万元,津贴补贴11,239.29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304.41万元,职业年金缴费891.48万元,住房公积金1,990.63万元。
与2022年预算相比,证监会列示的工资福利有了明显下降,降幅为17.19%。各项构成也有大幅变动:其中,基本工资同比增幅为19.88%,职业年金同比增长6.84%,住房公积金同比增长5.95%;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项锐减,降幅高达90.33%;而占比最大的津贴补贴也削减了10.33%。
证监会官网未统计最新的人员数量,但在2022年下半年发布的2021年报曾有提及:截至2021年末,中国证监会工作人员共3376人,其中总部787人,派出机构2,589人,平均年龄38.7岁。
以总部人员数据估算,证监会人均工资福利约为21.64万元。基本工资仅为3.31万元;津贴补贴14.28万元,为基本工资的4.3倍之多。
另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11.40万元:证监会的待遇大约是这一数值的两倍。
券商统计
作为监管机构,证监会本次带头降薪,值得行家钦佩。那么,被监管的券商机构,又是什么情况?
2022年报季,行家曾根据“三张表”数据,独家统计了部分券商的人均薪酬数据,普遍呈现下滑趋势。囿于时间和篇幅,行家未能“发掘”券商全貌。
而据Choice数据统计的52家券商(43家上市券商,3家新三板挂牌券商和6家拟上市券商)薪酬数据,在“分母”项存在一定出入,但趋势仍可一观。
Choice数据显示,中信证券2022年度薪酬83.64万元,超过中金公司(81.96万),跃居首位。国泰君安位列第三,为74.19万元。其次是申万宏源(66.71万元)、国金证券(65.41万元)、广发证券(64.78万元)、华泰证券(62.97万元)、华宝证券(61.79万元)和中信建投(60.65万元)。拟上市的华龙证券暂列最末,为28.74万元;华安证券、财信证券和长城证券,分别为28.95万元、30.31万元和30.57万元。
然而,即使是人均薪酬最低的(拟)上市券商,也高于证监会的水平。行家猜测,这可能与部分券商的高管或高薪人士,拉高了基数有关。
从同比来看,兴业证券和长城证券降薪分别为45.14%和44.73%。国泰君安和红塔证券分别增长10.49%和9.40%;光大证券的同比增幅为1.52%。开源证券等23家券商降薪幅度未达到证监会水平。
在监管亲历亲为的号召下,券商是否会跟进?
另据第一财经援引Wind数据,上市银行2022年薪酬数据整体来看变动不大。“六大行”中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均有个位数的同比增幅。成都农商行增幅达到11.70%;而渝农商行却下降了接近一成。此外,因网传降薪引发舆情的浦发银行,薪酬同比降幅仅为0.65%。
人才招录
回过来说说证监系统的吸引力。事实上,“体制”内外的薪酬差距,并没有影响“上岸”的热情。
正如行家对#2023届国考# 的报道:证监会本部12个机关部门、36地证监局和2地专员办,拟招录354名具有法律、会计、财金、计算机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专业监管人才。
在今年1月和3月分别进行了笔试和面试,证监会及各地分支机构于今年4月陆续公告考察(体检)和递补事项。
由于本届招考尚未公示拟录用名单,行家查看了2022年“放榜”公示的267名人员。其中92名人员无工作单位,可能是应届毕业生;175名人员公示了原任职单位。
从公开信息来看,11名任职于会计师事务所,并且四大各有2位;5名任职于律师事务所;13名任职于证券机构,但没有具体到任职部门;16名任职于银行机构;3名任职于私募基金,1名任职于公募基金;1名任职于期货机构;至少有20名任职于交易所、股转公司、中国结算、投保基金、中证协等证监系统下属机构的人员;而其余非金融机构的公司,每家均只有1名录用。
此外,行家发现目前唯一一起有公开判决的涉及”证监会“的劳动争议案,当事人的身份是“外包”。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简称:西城区法院)判决书披露,生于1993年的郑女士,于2019年9月与北京双高志信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简称:双高志信)签订两年期劳动合同,并被派遣至北京证监局综合管理处从事文秘工作。
据企查查信息,双高志信的股东方为北京国资背景的北京双高国际人力资本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双高国际)。不过行家没有发现其与证监系统的关联。
郑女士签订的“外包”劳动合同约定,月薪6000元,每月15日之前发放。
2020年4月,郑女士以迟延发放工资为由提出解约。代发代扣流水显示,从2019年10月到2020年4月平均每月入账3,993.04元。然而仅在离职当月,薪酬准时发放。
为此,她起诉双高志信和北京证监局,主张因当年2月工资延迟至4月发放导致3月贷款无法支付,要求道歉并补偿损失。
在西城区法院庭审过程中,双高志信法务部经理,北京证监局两名干部出庭。不过,郑女士的诉求未获支持。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