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上海高质量发展观察:动力变革,全过程创新,全方位布局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看上海③】
上海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在新起点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是这座城市的一道必答题。
去哪里寻找、又如何构筑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唯有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变革,把握大势、主动作为,攻坚克难、乘风破浪。
布局发展新赛道、锚定创新第一动力、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海多措并举推动动力变革,为高质量发展锻造更多强劲引擎。
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馆内展示的智能康复机器人。方敏摄
布局新赛道,锻造新引擎
走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馆,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康复机器人很吸睛。通过智能终端操控,设备凭借节律性步行、重心自由浮动,可帮助患者实现步行功能训练。该企业30多款产品颇受市场青睐。
布局新赛道,是上海增添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一招。
近年来,上海开辟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赛道,并颁布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
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馆展示工业元宇宙。方敏摄
充电15分钟,航行1小时……前不久,世界首艘超级电容动力车客渡“新生态”轮刚投入长横对江渡营运,就引发许多关注。采用纯电系统,这艘客渡船一年节省燃料成本87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30吨。成本降低,还更加环保。
这样的动力变革,正是上海当前的期待。
为保障新赛道、新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在组织统筹、资金支持、载体布局、人才引育、开放合作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嘉定新城,加快建设“汽车制造领跑+智能传感领航”产业体系,力争“2025年产业总产出达到万亿级规模”。
松江新城,做大“科创走廊+数字云城+智慧枢纽”数字化转型平台,加快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今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徐汇、黄浦、静安、浦东临港等地100多个重大产业项目签约或开工。梳理这些重大产业项目可以发现,新赛道及未来产业正成为上海新增投资的重点。
“上海积极落实新赛道行动方案。数字经济,已经形成30家新生代互联网领军企业和7家千亿级电商平台;智能终端,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虚拟显示等领域。”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汤文侃说,“2022年,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了43%。”
上海还提出新目标:到2025年,数字经济等四个新赛道产业总规模突破4.5万亿元。
以布局新赛道来推进动力变革,上海加速发力。
抓牢“牛鼻子”,强化新范式
续航力2万海里,可一次性从中国到巴西跑一个来回——19万载重吨的液化天然气(LNG)双燃料动力船“裕信”号,前不久由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成并交付。
“这款绿色、环保、节能、安全的高技术船舶,突破了双燃料供气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外高桥造船研发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具备独立自主的研发设计能力,公司已累计获得23艘双燃料船舶建造订单,在建11艘,跻身世界造船第一方阵。
液化天然气双燃料动力船“裕信”号。资料照片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各国纷纷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动力变革,创新为先。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成势、未来产业抢先布局,上海需要牢牢抓住创新“牛鼻子”。
打造创新之城,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创土壤肥沃、科技人才集聚的上海,必须树立和坚持鲜明的创新范式——“全过程创新”。上海强调,科技创新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加速,也就是“从0到10”的全过程。
围绕“全过程创新”,上海强化科技创新全链条观念,优化“政府有为、专班推进”+“市场主导、揭榜挂帅”机制,投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努力营造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创新氛围。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介绍,上海已形成国家级100家、市级915家、区级2000余家的企业技术中心体系,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65%。
推出“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上海为原创性基础研究舍得投入、耐得住性子,让科研工作者安心“板凳坐得十年冷”。
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记者见到年仅31岁的复旦大学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刘春森。他正带领11人团队、数百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在芯片基础研究领域开展相关研究。
“年轻科研人员能获得这么大的支持,得益于上海设立的‘基础研究特区’。”刘春森说。
2021年,上海市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市政府每年向每家“特区”投入1000万至2000万元,持续5年,试点单位以不少于1∶1的经费比例共同投入。加大资助、松绑放权,营造鼓励潜心研究、长期攻关的科研环境,支持青年科研人才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
“2023年,上海科技创新工作还将围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全过程,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体系化能力。”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说。
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计海新摄
对标最高最好,提升发展能级
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中,不少部门负责人感慨道:“上海的‘第一’太多了,只和过去的自己比,或者片面横向比,难免沾沾自喜,产生怠惰思想。”
如何继续激发新动能?上海眼光向上,树立目标: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锻长板又补短板,扬优长又强弱项,敢于啃硬骨头,下大力气推动动力变革。
在浦东,“第三名的反思”故事在航运业流传甚广。
2014年,上海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中列第7位,到2020年上升至第3位。航运业国际竞争激烈,全球第三殊为不易。然而,身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区的浦东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不断反思:和第一的新加坡、第二的伦敦相比,我们差距在哪里?提升航运服务产业能级还需要哪些动力推进?
“我们正深化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区的建设。”浦东新区商务委副主任董晓玲表示,浦东正从促进高端国际化航运人才集聚、支持离岸航运服务发展、吸引航运重大项目落地、加速发展智能航运等方面着手,全面带动航运服务产业能级提升和跨越,加强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支撑上海成为全球航运资源配置中心。
当前,浦东已集聚航运全产业链企业1万余家,包括全球前十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5家、千亿级融资租赁公司6家。上海航运业正向着第一第二看齐,争取追赶超越。
今年年初,上海发布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6.0版,树立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鲜明取向。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正是各区优化营商环境的鲜明亮点。
2月3日,《虹口区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发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努力打造具有虹口特色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2月17日,《浦东新区加强集成创新打造营商环境综合示范区方案》出台,对标世界银行“宜商环境”10个评价指标,拿出一批浦东率先突破的举措。
上海着力打造贸易投资便利、行政效率高效、政务服务规范、法治体系完善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提升城市软实力,为中外企业兴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联合利华公共事务副总裁曾锡文表示,上海营商环境经过多年改革升级,愈发贴近国际规则,也更符合跨国公司需求。
上海承担的一系列国家战略任务,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勇蹚改革深水区,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等不断推出。如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播下的“种子”,已在20多个省份的自贸试验区茁壮成长,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