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上海|从1000亿元到一个开放的公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剑平/图、视频
十一年前的世博会,每个前来参会的城市都带来了各自的城市理念,让上海得到了极佳的滋养,也让这片区域从最初的源头就有着卓然不同的起点。而如今的世博文化公园,也是上海对这份馈赠的珍贵回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 园中水 ==
一把沿着黄浦江打开的“扇子”
如今正值初夏时节,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内已是一片繁花似锦、绿木成荫的景象。鸢尾花遍布申园及静谧旱溪,世博花园中盛放的月季为公园带来了浪漫甜蜜的氛围,而时光印记大道的石斑木、天竺葵和鼠尾草等,也为公园增添了不少夏日色彩。
这是上海市民的新年礼物——2021年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北区正式开放,占地85公顷。从2017年开始建设至今,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终于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它将预计在2023年底完成主体建设,2024年实现全园开放。为了确保世博文化公园的连贯性,就连主干道都从地上让到了地下。
在浦东卢浦大桥下,世博文化公园以188万平方米的占地成为上海中心城区最大开放公园,相当于8个延中绿地,2.5个上海植物园。公园以历史水系、工业记忆、世博肌理为代表元素,叠加森林、湿地、草坪,形成“水、地表、人文、自然”多重层叠的景观结构体系。
初夏新阳推开水雾,浦江水在温风中晕皱。浦江之岸的地理优势,让公园有着2.5平方公里的自然江岸景观。园中还有着雨水花园、生态水池、河道、湿地等丰富多样的水景。生态是公园的外形,文化则是公园的内核。公园保留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俄罗斯馆与法国馆四大世博场馆,在这里,随时唤起上海人最珍贵的世博记忆。
在这里,大森林、大草坪构成了大疏大密的大景观格局,整个世博公园犹如一把精致的中国扇,沿黄浦江面优雅地在微风中打开,呈现出立体的绿色画卷。世博文化公园强调文化性、生态性、公共性于一体,整合公园区域景观,通过南北山水轴和东西世博轴串联,打造成为世界级文化公园。
== 园中山 ==
是山又非山的“双子山”
过去两年里,如果你有路过卢浦大桥,或许会好奇,大桥一侧的世博文化公园里,怎么会横空拔起一座超大停车库?其实,这就是双子山的真身。
是山,而又非山。双子山,去年年底,历时两年建设的双子山表皮结构封顶,这意味着,双子山最高峰的高度顺利“达标”,达到48米之高。与此同时,它创下国内工程界新纪录,成为中国首座高度超过40米的人工仿自然山林,首座在软土地基上建起的人工山林。
双子山落成后,将凸显上海本土特色。据悉,山体将以松江山体形态“九峰三泖”为原型,还原自然野趣的山林溪瀑,形成山水相映的景观。游客拾级而上,在山顶便可饱览浦江两岸的秀丽风光。
在设计上,它的外形延续上海本土山体形态,外表植被丰茂,内有乾坤。内部采用空腔结构,一、二层设置了1500个停车位,满足公园游客需求。可以想象,若土壤植被覆盖上去,双子山就会和真山无异,肉眼看去,还有绵延起伏的山脉造型。
作为国内第一座高度超过40米的人工仿自然山,2024年对外开放后,将弥补上海市区没有山的遗憾。
双子山在去年年底主体结构竣工验收后,今年钢筋水泥土上即将绿树成荫。根据要求,2023年年底公园南区将基本建成,2024年全园对外开放,届时将展现出世博文化公园的“完整版”。
== 园中林 ==
城市中心的“天然氧吧”
静谧森林位于公园东北部,面积约16公顷,是公园最大面积的生态涵养林。静谧森林注重生态、野趣的景观效果,还原自然森林,展示四季更替,是城市中心的天然氧吧,将城市喧嚣隔绝于外,形成公园绿色屏障。穿行于静谧森林内的木栈道,可以感受到大自然一切的美好。
总长400多米的时光印记大道以不同时期的场地特征为时间线,从东至西分为三段。它讲述了公园所处场地的三段历史,依次展示从钢铁工业时期到世博会时期再到世博文化公园时期,从工业时代到生态文明时代的历史演化进程,将时光穿行与休憩空间结合,既满足游人的游览需求,又提供感受文化的开放式空间。
时光印记大道边上的游客服务中心,有各种属于世博文化公园独有的文创作品销售,有徽章、丝巾、帽子、杯子、烛台,更有邮票、纪念封和明信片,供游客们打卡留念。
== 园中园 ==
在上海,怎么可以没去过申园?
申园是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中独具江南园林文化特色的园中园。品品这“简约而不简单的名字”,就能知道这座园林自从落成,便不仅仅是一座园林。
园内掇山理水、筑房建桥,形成北山、南水、东园、西苑的空间布局,山环水抱之中的建筑群落呈现明清时期江南传统园林风格。据悉,申园着力构筑醉红映霞、古柯晚渡、松石泉流、烟雨蓬莱等八景,在现代时空里,表现江南之态,传达江南之魂。
很少有人知道,申园的夜游。亭桥楼阁将灯海渲染得如童话般美妙。申园新添了各式灯光秀和表演,散布在整个“申园”各处,将繁华定落在每个角落。光与影的交汇,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天色昏暗,是灯光给这个园子带来了生命和色彩。漫步其中,耳畔回响的,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跟着讲解员走一路看一路,在回廊与亭榭间邂逅不一样的光影惊喜。现代化的灯光与复古建筑结合,极致唯美,浪漫动人,有种走进游戏CG的感觉,别具一番风味。
== 园中人 ==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著名城市规划师简·雅各布斯有一句名言,“设计一个梦幻城市很容易,然而建造一座活生生的城市则煞费思量。”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仿佛《清明上河图》的那种生动景象,正是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生动写照。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既让身处场景的人有着归属感和参与感,又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展现着城市独特的魅力。
有人做过统计,如果将世博文化公园所在的200公顷宝地进行商业开发,纯土地收入就可超1000亿元。从1000亿元到一个免费的公园,看上去有点不可思议。但这样的选择,在上海并不罕见。为什么?上海把目光落在了让市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2017年底,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宣告贯通;2020年底,苏州河岸线贯通开放,催生了几乎大半个古代上海的苏州河沿岸,如今变成美丽的“生活秀带”;家门口随时可达的小型公园、时尚街区越来越多,组成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这些变化的背后,正是那句我们反复提及的话: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