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奔流,如同岭南的血脉,珠江水系冲击出了珠江三角洲,而东江与珠江的交汇处,便是黄埔区西区。
为推进西区振兴,打造黄埔区倍增计划的重要支撑、“老城市新活力”的典型示范,广州开发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广州开发区西区振兴规划》,揭开西区振兴蓝图。
西区作为黄金内湾上湾桥头堡,未来将构造“一廊一带”整体格局,积极融入湾区创新网络,吸引优质企业与人才,展现世界一流滨水环境的卓越智城。
春风激荡四十年
时针拨回到1984年。
那一年是我国开发区发展的元年,也是西区作为国家第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的一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吹响了开发区建设的号角。
因远离主城区,西区设立之初面临陷入“孤岛”式的发展困局。
起步阶段的开发区以廉价劳动力和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企业,起步资金仅有2万元,管委会办公楼则租用黄埔新港的海员俱乐部,尽管条件艰苦,但这片沃土和敢想敢干的开拓者们依旧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
随着1988年宝洁、安利先后落户于此,开发区西区作为中国改革的排头兵终于踏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进入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西区也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整个开发区的建设时速达到了3—4平方公里/年。
乘着改革的东风,西区的产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跨国公司竞相投资,对外合作此起彼伏。
2002年,广州开发区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合署办公,形成国家级开发区的“四区合一”新型管理模式。
2005年,广州又以广州开发区为基础,整合周边农村,设立了全国首个由开发区主导转变形成的独立行政区——萝岗区。
在此期间,我国开发区的政策优势逐渐弱化并开始转型。西区也从单一的产业功能区向功能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真正地融入了新城的发展脉络中。
作为外向型经济的主阵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西区历经了40年发展,见证了百尺阑干横海立,也见证了广州的现代化发展和繁荣。
在这片奋斗不息的热土上,开创和诞生了无数个第一:
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开发区条例;
率先建立土地有偿出让制度并有偿出让了全国第一块工业用地;
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企业服务中心……
从四十年前的滩涂蕉林到如今的园区林立,西区的发展凝聚了无数创业者和开拓者的心血,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才绘就了今天的美丽画卷。
为何振兴?
尽管基础雄厚,但西区也和当前其他开发区一样面临着产业总值下滑、后劲不足的问题。土地资源饱和与企业引进及增资扩产的用地需求矛盾也倒逼着存量用地进一步挖潜。
此外,工业用地陆续到期、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空间品质有待提升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结合整体空间重塑逐步推进优化。
在湾区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西区必须面向湾区时代的发展机遇、巨大潜力和未来愿景,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黄金内湾战略的空间蓝图,以新的极具竞争力的战略空间开启新篇章。
明年,也就是2024年,即将迎来开发区西区建区40周年,也将成为西区发展新的元年。如何当好改革排头兵,把握新机遇实现西区振兴,成为新的挑战和使命。
凭借两江交汇、湾区顶点的关键区位优势,西区有条件和基础成为东部片区乃至湾区的资源要素流动和集聚的核心区域,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湾区,参与区域竞合,另一方面也要优化产业空间,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激发西区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
振兴之路
西区振兴规划重新梳理了区域发展战略与中远期发展目标,树立了“制造业当家”的根本原则,以保障制造业发展的经济根基为基本盘,优化整体发展格局与用地布局。
规划主要结合西区现实条件,提出围绕产业、交通、品质三个主要方面的振兴策略,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近期行动计划。
首先,联动高能级产业发展平台,培育产业发展新格局。
未来西区应协同莞深,强化产业合作和规则对接,深度融入湾区产业网络,提供创新合作新空间;聚焦西区东进南拓交点优势,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产业链主带动作用,培育“3+2”制造业发展格局,形成东开放、中服务、西智造三大产业片区。
近期,广州开发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广州开发区西区工业用地处置及盘活再利用试行办法》,将通过盘活存量土地等途径做好土地要素保障。
截至目前,西区已完成收储用地28宗,计划收储用地31宗,合计约90公顷,为项目落地与增资扩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结合轨道站点综合开发,引入重点产业项目,打造产业新引擎,触发土地能级释放的连锁反应。
借力国企力量,西区将实施晨光地块1.7公顷引爆点项目,引入穗港企业合作平台,建设穗港合作创新中心。提供商业、中试科研、办公总部等产业空间,为智造合作提供载体。撬动马口铁地块打造百亿产业基地,提供智造研发,建设研发平台、总部服务、智造生产等空间。
四面环水、产业基础雄厚的西基岛将结合存量用地自主改造提升,引入工业设计研发、信息技术等产业,结合工业智造博览会形成不断迭代生长的创新聚落,化身青年筑梦的西基智造创新岛。
其次,加快实现南北畅联、东西互通的路网骨架。
规划重点强化对外连接,提出加快化龙隧道、麻涌隧道建设,近期通过港前路贯通快速链接天河、增城,实现东进、南拓的“流量”交汇。
针对西区内部交通问题,规划建议搭建“三横四纵”的发展骨架,打通隔墙路-西基路、贯通东鹏大道、推进夏园大桥、益海嘉里周边道路工程等,结合2023年底开通的地铁五号线东延段,全面疏通内部交通堵点。
此外,规划还建议新增水上航线,提出结合穗港码头功能,沿珠江岸线再增设客运码头2个,将实现快艇20分钟、水上巴士航线40分钟直达天河珠江新城。
最后,构筑 “一廊通江,一环向海”的绿美格局。
规划围绕“横滘河-东江-西江-墩头涌-龙头山、龟山”等生态廊道与节点,重点打造18公里的生态翠环,塑造让森林进入城市,建设“江环城、城倚山、山通海”的全域绿美格局。
充分利用海员俱乐部、开拓者雕像等凝聚西区集体记忆的承载空间,展现西区“砥砺前行”的文化格局,打造扶胥历史观光展示带,擦亮千年海丝品牌。未来有望为市民提供更加多元丰富、有温度、有品质的休闲空间。
三年行动
规划还提出面向近期的三年行动计划,除了片区交通提升、配套设施完善外,重点针对塑造绿美人文西区提出环境品质提升工程。
为传承海丝文化记忆、畅想全民绿美生活,西区将提升横滘河沿线的景观环境 。围绕横滘河沿线景观提升,近期规划提出通过高压线下地、跨涌步行桥等建设工程,结合闲置用地和边角地“见缝插绿”, 推进横滘河水上游线串联南海神庙等文化节点,擦亮两岸滨水形象。
西区将优化社区环境品质、塑造绿美公园城市,推动十个口袋公园建设 。规划提出2025年底前建成10个口袋公园,打造兼具功能性、景观性的公共开放空间,优化产业营商环境,吸引产业人才。
街道精细化改造方面,规划强调重点打造开发大道1公里品质工程,结合门户节点与立面改造,优化市民步行体验,提升片区形象。
【南方+记者】刘珊
【通讯员】黄埔发布
【作者】 刘珊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