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看起来,我们的货币供应量如同滔滔江水,但实际上流入消费市场的却少得可怜。
尽管我们的广义货币供应量看起来像是在举行一场豪华盛宴,但大多数人只能眼巴巴地在门外看着。
通缩的影子从何而来?根本原因是现代货币理论解答不了中国的问题。
2022年美国的公共债务占GDP比例高达122%。而中国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在2022年仅为76%,然而,我们的货币供应量是美国的近两倍。这背后是中西双方货币政策传导路径本质上的差异。
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靠直接向中央银行发行国债来完成货币的发行,国家背负着巨额的债务,同时却有超发货币的能力。虽然可能在未来面临危险,但在短期内却可以迅速推动经济前行。但是对主权国家货币的国际信用比较依赖,这也是美国满世界发国债的原因。
中国的货币政策,是根植于社会借贷制度。与西方以扩大中央政府负债规模来实现货币超发的策略截然不同。它以企业、居民及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其与社会真实债务的紧密联系,使得货币宽松政策在短期内主要引起资产价格上涨,而对消费品价格的影响较小。然而,它同时也受制于社会的举债能力上限,一旦这一上限被触及,货币宽松的边际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中国的货币政策决定了,只有通过社会举债,才能真正干预到经济运行。否则,再多的M2也只会在金融系统空转。所以中国通胀还是通缩,和M2并没有太多的正相关。
翻看数据,你只会发现,中国的M2和房价最正相关。因为一直以来,房地产都是中国最大的印钞机和债务制造机。
所以在房地产处于滑坡边缘的时候,我们的政策180度大转弯,重新从逆子回归到了亲儿子。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毕竟,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从对房地产的依赖,转向提升本土消费力,寻找新的债务标的,以顺利完成货币的流通。不幸的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经济问题太多,以至于只有最棘手的问题,才会被称之为“问题”。
经济学上的通缩和实际生活中的通缩是两码事,前者是指广义的价格水平下降,而后者则更多关乎于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祉。一个是冰冷的数字,一个是血淋淋的现实。债务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重大,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经济发展模式和货币政策,也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掌握这个力量。从过度依赖房地产市场,转向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债务标的,并提升消费者的信心。
那么对于我们个人呢?
也许时代的浪潮中,除了奋力前游也别无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