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民企看信心|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创新“赛道”
(海报制作:方金洋)
新华社天津4月22日电(记者王宁、宋瑞)几名作业员正实时监控屏幕上的数据和图像,对高精度伺服电机编码器进行组装、调试,其精密部件的误差不能超过1微米。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小巧精细的传感器、编码器以及工业总线通讯系统是制造业不可缺少的“神经网络”。天津宜科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鑫向记者介绍,公司的新产品可以适应更加复杂、精确的生产线作业。
宜科自2003年成立以来,深耕工业自动化“赛道”,依靠自主创新,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企业,成长为员工1200多人、年产值过10亿元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
4月18日,工作人员在天津宜科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编码器生产车间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20年前,我国的制造业加速发展,但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元器件几乎都依赖进口。”张鑫曾在德国留学,目睹了我国自动化技术与国外的差距,但中国制造业的巨大潜力,让他看到了机遇,决定创业从事电子元器件自主研发。
开发难度相对较低、市场需求量大的编码器成为首选突破口,除了要攻克技术难题,如何适应千差万别的工业应用场景是产品获得市场认可的关键。
张鑫举例说,大到海上风电行业,其作业环境特殊,产品测试要经受住一年四季的考验;小到为饼干加工厂商做生产线传感器,要用上百种不同颜色、大小的饼干一一测试……
一次又一次地精益求精,让宜科赢得了不少制造业企业的认可,产品从编码器逐步拓展至传感器、工业总线通讯系统等领域,目前用户数量超过了4000家。
4月18日,工作人员在天津宜科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传感器生产车间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宜科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我国不断提速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前些年,用户的需求主要集中于编码器,后来逐步向传感器倾斜,如今工业总线通讯系统和智能化解决方案成为新的增长点。”张鑫说,用户需求的变化,表明中国制造正在朝着自动化、智能化集成方向发展。
宜科所在的西青区是天津市民营经济十分活跃的区域。天津市西青区发改委主任王玉毅介绍,近年来,西青区相继推出“支持民企改革发展12条”等一揽子惠企政策,助力民营企业发展。
在与企业一墙之隔的空地上,张鑫正在筹划新建1万平方米厂房,“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工业‘神经网络’布局,为更多制造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张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