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陈彬
自1995年创立天津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后,随着企业市值接近200亿元,在商海中打拼几十年的刘毅,如今已经成长为国内知名的民营企业家。不久前,他又多了一重新的身份——回到母校天津大学,担任该校宣怀学院的院长。
作为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天津大学宣怀学院得名于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创始人、有着中国“实业之父”之称的盛宣怀。而成为宣怀学院院长后,刘毅成为了国内首位担任高校创业学院院长的民营企业家。
在国家长期提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大背景下,由“商”转“学”的刘毅,对于天津大学这所传统工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怎样的思考?
让“小概率事件”更多发生
《中国科学报》:
什么原因让您选择担任宣怀学院院长?对于天津大学未来的创业教育,您有怎样的愿景?
刘毅:担任这一职务之前,我已经和天大的创业教育有了很多合作——早在2016年,我接任天津大学天津校友会会长后不久,就提出是否可以成立专门基金,为创业中的天大学子解决资金、资源等现实问题。
2019年,我们联合多位天大校友企业家成立了北洋海棠基金。成立之初,我们便定下了一个愿景——希望能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推动天津大学形成属于自己的“斯坦福+硅谷”模式,并在天大打造出一个创新创业的新生态。
以该基金为纽带,我们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举办创业大赛、组织创业论坛、开设创业课程和创业大讲堂,以及成立创业加速营、创业知本社,建立大学科技园等。
此次接受母校邀请担任宣怀学院院长一职,我希望在此前基础上,能更好地打通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连接。如前面所言,我们希望推动形成天大版的“斯坦福+硅谷”模式。在原版模式中,美国斯坦福大学为硅谷的发展提供知识资本,硅谷产业反向促进斯坦福大学的学科发展,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这需要产业、学科和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我们希望也能做到这一点。
《中国科学报》:
在与高校合作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您观察到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对此,您又有怎样的思考?
刘毅:高校围绕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有其自身特点。因为很多科学家并不是企业家——科学家注重创新,企业家则更注重结果,两者之间有着很大不同。这就导致很多时候,科学家可以把产品的原理和样机全部验证完成,但与真正的产品化、工程化还有很大距离。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很多创业成功的天大校友,其创业源头都是发现了在老师那里搁置多年而未能成功转化的某项技术。此时,这些富有创业激情的学生会迅速组建团队、定准方向、引进投资……最终实现成规模的产业转化。在庞大的学生群体中,这当然属于“小概率事件”,但我们能不能通过某种方式,提升其出现的概率呢?
在我看来,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为“科学家”寻找“创业家”——不管是开设双学位课程、进行创业实战训练,还是设立创业工坊、培养工程博士和工程硕士,所有努力都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同时,在面对学生和校友时,哪怕他们已经工作多年,只要想进行创业,我们都依照他们的想法,将其落实为一个创业项目,帮助其实现梦想。
打造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
《中国科学报》:
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您所说的为“科学家”寻找“创业家”,是希望对某些有创业天赋的学生进行精准的创新创业教育,而不是“大水漫灌”式的教育?
刘毅:我的一个观点是,企业家是“天生”的,而不是“教”出来的。教育不能解决企业家成长中遇到的所有实际问题。所以,面对天大每年数以万计的毕业生,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在其中发现有创业潜力的学生。
至于怎样发现,我们的方式有很多——可以举办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论坛,可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创业大讲堂……如果某位学生对创业感兴趣,可以参与相关课程,感受当下创新创业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也可以和同学一起参加创业大赛,在表现出一定实力甚至获得奖项后,由我们的创业加速营对其进行培养。在宣怀学院内部,我们还成立了创业工坊,可以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真正实体化,再通过种子资金对其进行投资。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组建自己的团队、做好产品、做好股权分配……这就是在实践中的学习。作为校方,我们最需要做的其实是将上述内容跟那些有企业家素质的学生讲清楚、说明白,并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
《中国科学报》:
在您的设想中,这一创新创业生态应该是怎样的?这其中,宣怀学院又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刘毅:宣怀学院当然是天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中的重要环节,但这一生态中最重要的其实是基金——基金负责发现项目、挖掘项目和投资项目,没有基金就没有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天津大学科技园负责为创业学生提供物理空间,宣怀学院以及创业知本社可以对学生进行软性的赋能,包括某些知识和技能的讲解以及部分人才发掘工作,这就形成了天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的三大支柱。
总之,我不赞同所有的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都去创业,也不赞同刚毕业的学生不顾自身条件追求创业。但每届学生中,总会有一些人具有创业天赋,我们要把他们找出来,并围绕这些学生创业的科技项目,参照企业的全生命周期,为他们的早期创业提供孵化、赋能和加速,这是天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的核心。
“毕业开餐馆”并非我们所愿
《中国科学报》:
在就任宣怀学院院长的发言中,您曾提到要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产业之间的结合。对此,您能否做一解读?
刘毅:简单来说,所谓科技和产业的结合,就是希望能引导学生将自身的创业行为与学校相关的优势学科进行主动结合,并在这些学科的科研成果中挖掘出自己创业的可能。
说得再直白些,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落脚点要放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上,而不是让学生毕业后开一家餐馆——尽管后者同样可能实现创业成功,也能为社会创造一定财富和价值,但我们更希望培养科技企业家,培养能够和学校积累多年的科技成果相结合的科技类创业人才。
《中国科学报》:
要实现这一目的,您认为高校乃至国家层面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刘毅:不管是高校还是国家,所有努力的核心都应该是学生——有梦想、有知识的年轻人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最大财富,也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如何能更好地发现他们,并及时为他们的创业行为赋能和加速是相关工作的最核心议题,也是我们未来希望能形成的天津大学“斯坦福+硅谷”模式的题中之义。
事实上,上世纪50年代的斯坦福大学并非一所超一流大学,硅谷所在地也只是一片农场。如今,该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科技之都,原因就在于斯坦福大学与当地联手创立的创新创业生态以及处于全球硅芯片产业的风口。
今天,在科创中国的大背景下,我国在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所有环节均具有了相当实力。因此,我坚信“创新中国”一定会实现,科技驱动下的国内产业升级也一定会发生。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大环境和大背景,天津大学在相关方向进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既是大势所趋,也是顺势而为。
至于国家层面,目前我国在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很多政策上,已经出台了很明确的意见、指导和想法。当然,不能否认在某些细则上还存在有待完善之处,但那些均属于前进路上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此,我们既不应该抱怨,更不应裹足不前,而是要扎实推进前行。至少在现有政策环境下,我们已经具备了所有前进的基础。
《中国科学报》 (2023-05-23 第3版 大学观察 原标题为《天津大学宣怀学院院长刘毅:创业教育要为“科学家”寻找“创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