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桥医疗创新基地项目(效果图)。
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是广东近年来重点打造的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之一。广东“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在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更提出,力争实现2025年营业收入1万亿元的目标。
随着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坚持制造业当家”,广东正加快实施“大产业”立柱架梁行动,谋划再打造若干新的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接下来,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应当如何以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赋能广东“制造业当家”?本期南都《制造业当家——湾区会客厅》专访珠海通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桥医疗”)总经理李峥,探讨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企业
申请专利、商标200余项 前瞻布局超30项新产品的研发
在珠海高新区北围片区,一栋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建筑已见雏形。这是通桥医疗于2022年11月奠基的创新基地项目,建成后将用于神经血管颅内植介入医疗器械研发和生产。
什么是植介入医疗器械?它具有哪些作用?根据《医疗器械分类规则》,植入器械为“借助手术全部或者部分进入人体内或腔道(口)中,或者用于替代人体上皮表面或眼表面,并且在手术过程结束后留在人体内30日(含)以上或者被人体吸收的医疗器械”。介入器械在植入器械的基础上,侧重于短时间的治疗或检查,治疗或检查完毕即从体内取出。
李峥介绍:“使用植介入医疗器械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骨科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相较于传统手术方式伤口更小、恢复更快、预后更好。例如,神经介入手术就是经由股动脉穿刺,将治疗器械送达病变血管处,通过取栓、扩张、栓塞等方式进行血管内治疗。”
医疗器械的研发与生产,本身便涉及多项专业技术,植介入医疗器械的精密性、复杂性,则对企业科研水平、生产工艺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峥表示,通桥医疗长期致力于产品研发、优秀人才引进等工作,持续推动产品迭代。“我们共申请专利和商标200余项,前瞻布局了超30项新产品的研发。我们组建的‘广东省神经血管植入介入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成功入选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单,接下来将加快推进研发与成果转化的深度融合。”
据了解,通桥医疗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9张、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张,3个产品获欧盟CE认证。2020年,其取栓支架产品成为全国第89个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这也是广东省第一个神经介入创新产品、珠海市唯一的医疗器械创新审批产品。
产业
新技术成发展新动力 进一步提升产品效能、生产效率
选择深耕植介入医疗器械领域,源自通桥医疗对产业发展前景的判断。李峥表示,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生物技术进步、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中国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具体到植介入医疗器械领域,随着医保体系的完善以及持续利好创新医疗器械政策的发布,其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广阔。”
据了解,《“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强高端医疗器械等创新能力建设,并对加快医疗器械转型升级,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诊疗设备、医用材料的国际竞争力作出了要求。《“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则指出,支持企业整合科技资源,围绕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的关键技术、核心装备、新型材料开展攻关,开发和转化应用一批先进技术,构筑产业技术新优势。
李峥认为,从国家政策与产业的现实需求来看,技术创新仍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其对于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例如,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大大提升诊断的质量和效率。在神经植介入领域,介入机器人将提升手术中各项数据的可量化水平,从而促进手术临床推广,培养更多高水平医师,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李峥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数字化、信息化的作用,同样值得关注。目前正在稳步推进建设的通桥医疗创新基地项目,将通过提供大带宽、低时延的无线网络通信覆盖,建立设备远程控制、无人值守等全园区全要素感知环境体系,提升生产效率。
李峥表示:“我们将通过部署统一的智能制造平台与自动生产、自动检测产线,实现生产、质检、灭菌、包装等全流程智能管理,打造万物互联、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的‘未来工厂’。”
区域
政策利好推动产业发展 创新、补链、引才成工作重点
“未来工厂”的落地建设,蕴含着通桥医疗对珠海产业发展环境的认可。李峥表示:“在企业刚刚成立时,珠海高新区帮我们找办公空间,给予租金补贴,还有一对一的产业与人才政策指导,帮助企业成长壮大。每年很多员工都享受到高新区‘凤凰人才’政策的支持,产业人才最高能拿到80万元补贴。”
对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视,在珠海由来已久。2013年印发的《珠海市进一步扶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从产业专区建设、财税扶持、人才培育等多个层面出发,力求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2020年印发的《珠海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则明确提出“培育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放眼至整个广东,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同样备受关注。《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对化学药物品质提升、岭南中药发展、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等工作作出了表述,并提出到2025年,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力争实现营业收入1万亿元,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高地。
2022年,广东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完成营业收入4112.83亿元,虽然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但也仍面临种种挑战。《广东省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指出,当前广东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仍存在关键技术与装备缺乏、产业链不健全、高端人才偏少等问题。随着发达国家和兄弟省市纷纷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广东面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2023年以来,广东正从多个层面出发,提升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水平。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近期启动了2023年度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重点专项指南建议征集工作,涵盖了“生物医药与健康”“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2月举行的“2023‘大手拉小手’暨战略性产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专场)”期间,多家大型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间达成上下游意向合作;4月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科技人才系列对接会生物医药专场,66家知名企事业单位现场提供岗位1353个,吸引了不少硕博人才。
知多D
植介入医疗器械
什么是植介入医疗器械?它具有哪些作用?根据《医疗器械分类规则》,植入器械为“借助手术全部或者部分进入人体内或腔道(口)中,或者用于替代人体上皮表面或眼表面,并且在手术过程结束后留在人体内30日(含)以上或者被人体吸收的医疗器械”。介入器械在植入器械的基础上,侧重于短时间的治疗或检查,治疗或检查完毕即从体内取出。使用植介入医疗器械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骨科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相较于传统手术方式伤口更小、恢复更快、预后更好。
广东坐标
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
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
2022年,广东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完成营业收入4112.83亿元,虽然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但也仍面临种种挑战。《广东省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指出,当前广东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仍存在关键技术与装备缺乏、产业链不健全、高端人才偏少等问题。随着发达国家和兄弟省市纷纷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广东面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2023年以来,广东正从多个层面出发,提升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水平。力争实现2025年营业收入1万亿元的目标。
专访
珠海通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峥:医疗器械产业成长空间广阔“科技创新仍然是重中之重”
谈行业发展动力
科技赋能和创新驱动
创造出高附加值产品
南都:从您的角度来看,哪些要素是推动植介入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李峥:科技创新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新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升各类植介入医疗器械的性能,通过更准确的置入和定位,简化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效率,进而克服传统医生带教模式下不能建立精确手术体系的问题。
政策扶持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国家近年来鼓励医疗器械发展和创新,将医疗器械相关设备与材料列入《战略性新兴产品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出台了《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等政策,进一步推广脑卒中防治及神经介入技术,这些政策都为相关产品的研发、落地创造了机遇。
此外,药品与器械从研发到上市,涉及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申报注册等漫长过程,不仅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时间,研发过程中还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对此需要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保障企业合理收益,从而更好地鼓励企业持续创新。
南都:结合产业发展与贵公司实际情况,您如何看待科技创新对于企业高质量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李峥:中国已于2011年成为世界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医疗器械产业在中国具有高度的战略性与广阔的成长空间,加上产业本身涉及高分子材料、机械工程、生物医药等专业技术的融合交叉,具有多样化、创新快的特点,这些都对企业进一步提升创新水平作出了要求。
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企业而言,全面的产品线组合、系统性产品的创新以及持续的技术迭代,将是应对各种环境变化的核心竞争力。对行业而言,只有科技赋能和创新驱动,才能创造出高附加值的产品。
谈广东着力方向
驱动优势资源重组
实现产学研联动
南都:从您的角度来看,广东生物医药产业应当从哪些方面出发,加快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
李峥:广东地理位置优越,省内高校林立,外加近年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有利于资金、技术与人才的集聚,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和环境。
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科技创新仍然是重中之重。我国目前创新医药占总体医药市场的份额仍然较低,研发投入和专利数量与国际巨头差距较为明显。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力,以需求为引领,有利于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创新驱动转型。
同时,当前广东在高端生产装备、专用耗材试剂的研发和推广环节还存在瓶颈,对此要推动产业链配套水平提升,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以产业上下游的集聚,驱动优势资源重组。
此外,广东还应当充分发挥校企资源,搭建合作平台,实现产学研联动,进一步吸引、培育人才,为产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谈公司未来举措
推动产品降本增效
打破校企育才边界
南都:接下来,贵公司将从哪些方面出发,响应“制造业当家”,助力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李峥:在产品研发方面,我们将凭借先进的技术和成果转化能力,解决神经植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问题,推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植介入医疗器械产品研发工作,以技术进步推动产品降本增效,真正惠及病患。
在人才培育方面,我们将与使用产品的医生进行深度沟通,与行业人士共享神经介入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同时,打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边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高校课堂与企业的相互浸入,将课程学习与行业动态有机结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此外,我们还将针对当前脑卒中防控技术普及程度低、科普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的现状,与政府多部门联合推动脑卒中通识教育,向大众宣传脑卒中预防知识,并结合植介入医疗器械的使用,降低脑卒中疾病的发生率、致残率、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刘岸然 谢江涛
统筹:胡怀军 杨亮
采写:南都记者 王靖豪 实习生 张景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