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机器人技术赋能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伴随着“双碳”理念逐步融入人们的各项生活,绿色低碳也成为行业共识,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业正经历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关键转变。如何以绿色低碳的建筑来驱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迈向建造强国?智能建造技术成为了不少项目的首选。
近日,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坪山沙湖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以下简称“沙湖项目”)来了一群特殊的“工人”,它们是碧桂园集团全资子公司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智林”)提供的首批3款智能建造机器人。据悉,博智林积极探索以建筑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建造,截至2023年2月,已有28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30个省份超60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1700台,累计应用施工面积超千万平方米。
沙湖项目施工现场
“建筑机器人”上岗,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在沙湖项目施工现场,只见工人们正在浇筑混凝土,两个粉色机器人紧随其后,“走”过的地方,面层已经平整起来。该地面整平机器人能将整平效率提高30%左右,同时有效地节省人工成本。
在混凝土初凝阶段,还会再派出地面抹平机器人进行地面抹平作业,最后,由地面抹光机器人进行精细化收面抹光施工。据悉,通过机器人作业,大部分工作面一次成型,在减少工人工作量的同时,可有效降低施工综合成本,提高施工质量。以地面抹光机器人为例,工人可以现场通过遥控装置控制机器人作业,也可以提前设定路线,让机器人自动进行整平或抹光作业。相比于传统人工操作,建筑机器人完成面表面密实度、耐磨度、质量稳定性、光整度更好,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工程建造正在从以品质和效率为中心向绿色化、工业化和智慧化程度更高的新型建造方式发展。为加快推动建设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推动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深圳市政府近日印发的《深圳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到2023年末全市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体系初步形成,到2025年末全市纳入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累计不少于100个,并逐步建成智能建造产业园区。沙湖项目正是深圳市首个建筑机器人综合利用项目,由碧桂园科技建筑集团和博智林提供智能建造技术解决方案,项目主体结构建筑与装修交付全过程计划使用17款建筑机器人,采取点面结合的应用模式,配合精益建造立体穿插施工,有效减少材料浪费,降低碳排放量,助力绿色建造。
智能建造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促进建筑业转型的重要保障。据2020年住建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3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
博智林自2018年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建筑机器人的自主研发与制造,积极推动建筑机器人施工技术的应用落地,其在建筑科技创新领域的研发、制造、应用都成为实现智能建造的关键。
今年2月,博智林室内喷涂机器人首次进入香港青衣青康路北的公屋地盘,仅用了15分钟就完成内墙及天花喷涂工序,覆盖率达到90%,质量稳定,颜色和光泽均匀,适合标准化、重复性高、供应量大的公营房屋建造。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了建造成本。
工程师现场操作室内喷涂机器人喷漆
与此同时,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的碧桂园凤凰台项目是碧桂园智慧建造体系全面应用的首个试点。一年多来,碧桂园凤凰台项目开展“拆解一栋楼”的行动,借助系统调度、科学铺排,将工地变工厂,让建筑机器人流水线式作业来“生产”房子。在这块占地面积约63亩的建筑工地上,已有近40款博智林建筑机器人开展实际施工。通过前期系统性规划,将施工工序进行拆分,并通过多机调度合理分配机器人施工工单,使得施工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目前,博智林在逐步实现人机协同、多机协同操作的过程中,探索在复杂的施工场景中开展大规模施工,形成覆盖建筑工程全周期的智能建造系统解决方案。此外,作为中国智能建造领域的探索者、引领者,截至2023年2月,博智林已递交专利有效申请3000多项,其中获授权发明专利超1000项;相关机器人技术已在国家科技成果鉴定中获得六项国际领先的综合评价。
从碧桂园科技建筑集团和博智林开展的一系列智能建造实践来看,机器人及其相关应用的发展空间巨大,博智林机器人目前的尝试也具有代表性意义。在“人机共融”的时代背景下,大湾区正朝着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能建造产业高地目标迈进,博智林将以“双碳”目标为导向,持续为建筑全产业链提供智能建造整体解决方案,推动大湾区建筑行业全面转型升级,为中国城乡建设的绿色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