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根经济学(英语:Reaganomics)是指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的经济政策,这些促进经济成长政策通常与供给面学派有关,也被称为涓滴效应学(不进行财富再分配,而是反过来使有钱人更富有,大企业随后大量花费及投资,使社会各阶层皆获益)或巫毒经济学(比喻以扩张赤字来预支国家经济有如吸食毒品)。鼓励企业花钱固然达到了经济成长之效,但在这样的通货膨胀也加大了美国的贫富差距。
雷根经济政策的四大支柱为:减少政府开销的增长、降低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与控制货币供应量,减少通货膨胀。
雷根所下的第一道命令是停止联邦政府对石油价格的控制,以恢复国内在石油生产和探测上的市场动力[1]。为了解决两位数的通货膨胀,雷根支持了联邦储备系统主席保罗·沃尔克以戏剧性提升银行利率来达成减缩货币供应量目标的计画。经济学家米尔顿·佛利民描述当时雷根了解到“若要成功遏止通货膨胀,金融的管制和短暂的经济衰退是不可避免的”[2]。雷根利用紧缩货币供应配合全面减税的方法来刺激商业的投资(依据雷根的说法:“芝加哥经济学派、供应面经济学,随便你怎么称呼它。我注意到有些人甚至称它为雷根经济学,直到它开始生效为止...”)[3]。雷根成功的展开全面减税,1981年推行的减税法案规模是美国史上前所未见的。减税不但将所得税率大幅降低,也消除了税赋制度的许多漏洞。
为了终结通货膨胀而紧缩货币的供应,使美国经济在1981年7月开始急剧的衰退,并在1982年11月降到谷底[4],衰退几乎打破了大萧条的纪录。然而,美国经济在历经1981年-1982年的衰退后,于1983年开始了戏剧性的茁壮复苏,这波经济成长还继续维持了好几年,直到雷根任期结束前都还未停止,成为美国史上为期最久的经济扩张[4],原本高涨的失业率于1984年中旬已经降回了1981年早期的数字,并且在接下来几年里也持续下降。
雷根政府主张减税帮助了经济的复苏、制造了更多工作机会,最终将使联邦政府获得更多税收,从1980年代初的每年5,170亿美元大幅提升至超过1万亿美元。而雷根政府新的军事战略增加了大量军事预算,则导致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达到前所未见的地步。
米尔顿·佛利民提出了雷根任内每年联邦公文(Federal Register),纪录了联邦政府每年发布的法规与管制公文)的数量来说明雷根反对政府管制的政策走向[2]。自从1960年代以来,每位总统每年的联邦公文数都持续增加,但在雷根上任后发出的联邦公文急遽减少,证明了雷根对政府管制的反对态度。联邦公文的数量在雷根任内都只维持小幅度增长,直到雷根离任为止才又开始大量增加。
当时由民主党占多数的众议院,则反对雷根如此减缩社会福利和其他国内的支出。一些批评家则认为,雷根这种将预算大幅投注军事产业的政策事实上属于古典的凯因斯经济学,并认为接踵而来的经济成长并非减税造成的,而是政府大幅度支出的结果。
由于警觉到社会福利开支的增长,雷根指派了艾伦·格林斯潘领导社会福利改革,拟出了减缓社会福利支出的计画。随著年龄的增长,从社会福利取得的津贴也会随之缓慢增长(也配合著逐渐增长的国民平均寿命),使这套制度在接下来50-70年内不会超出政府的负担能力。这套计画也藉著提升社会福利的工资税比率来增加政府的税收。
为了解决预算赤字,雷根政府大量由国内和国外贷款国债,到雷根第二届任期时民间所持有的国债已经从1980年占GDP的26%大幅提升至1989年的41%,是从1963年以来最高的纪录。在1988年国债总计2.6万亿美元,向国外的借债总额超过了国内,美国也从原本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转变为世界最大的借债国[5]。
雷根的经济政策拉大了贫富间的差距;然而在雷根的任期内,所有经济阶层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层的贫穷人口也提升了6%(美国普查局,1996年)。而同时最富有的1%美国人则提升了1万亿元的收入(ZINN,2003年)。
里根名言:英语中最可怕的一句话是我是政府派来帮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