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6月5日至9日当周,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金融条件日度指数均值为-0.9,较前一周下降0.19,年内指数下降0.86。从指数的成分指标来看,上周指数下行主要由货币市场流动性宽松所带动。从货币市场来看,上周隔夜回购利率与7天回购利率下降幅度在15bp至19bp区间,市场流动性保持充裕。从债券市场来看,城投债与国债利差以及资产支持证券与国债利差较前一周有所上升。从股票市场来看,A股市盈率下滑明显,风险偏好回落。
上周,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充裕,具体表现在质押式回购成交量不断走高以及回购利率回落。上周,质押式回购单日成交量突破8.56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隔夜回购利率与7天回购利率下降幅度在15bp至19bp区间,隔夜回购利率回落至1.5%下方,7天回购利率回落至2%下方。央行保持稳定的流动性投放,虽然上周逆回购净回笼690亿元,但整体资金供给处于宽松充裕状态。
上周,债券市场发行额较前一周上升,而净融资额较前一周大幅下降。其中,上周债券市场总发行额为1.28万亿元,较前一周上升157.25亿元;债券市场净偿还581.7亿元,较前一周下降4823.06亿元。从发行结构来看,上周债券市场净偿还主要集中于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在非金融企业部门中,企业债、中期票据和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状况有所改善,连续两周实现净融资。从债券二级市场来看,除1月期以外,上周其他主要期限国债收益率均走低。年内,3月期、6月期以及1年期国债收益率的下降幅度最大,均达到24bp以上。与去年同期相比,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得更为平坦。信用债方面,信用债收益率连续多周下降,上周信用债等级利差有所回升。
上周,A股融资总额为176.26亿元,较前一周上升109.74亿元,但A股融资自4月下旬以来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二级市场来看,上周创业板指大跌4.1%,年内A股风险偏好明显回落。上周,A股成交量和市盈率双双下降,单日成交量下降5.1%至8981亿元,加权平均市盈率下降至16.8,已经回落至去年年末水平。
正文
一、中国金融条件指数概况
在6月5日至9日当周,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金融条件日度指数均值为-0.9,较前一周下降0.19,年内指数下降0.86。
从指数的成分指标来看,上周指数下行主要由货币市场流动性宽松所带动。从货币市场来看,上周隔夜回购利率与7天回购利率下降幅度在15bp至19bp区间,市场流动性保持充裕。从债券市场来看,城投债与国债利差以及资产支持证券与国债利差较前一周有所上升。从股票市场来看,A股市盈率下滑明显,风险偏好回落。
从今年年内来看,中国金融条件指数的走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年初至3月中旬,市场融资需求旺盛,金融条件指数始终维持在0上下的“紧平衡”状态;二是3月中旬央行公布降准消息之后,市场流动性水平显著提升,同时市场融资需求有所减弱,金融条件指数再度进入下降通道。
二、货币市场
上周,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充裕,具体表现在质押式回购成交量不断走高以及回购利率回落。上周,质押式回购单日成交量突破8.56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隔夜回购利率与7天回购利率下降幅度在15bp至19bp区间,隔夜回购利率回落至1.5%下方,7天回购利率回落至2%下方。央行保持稳定的流动性投放,虽然上周逆回购净回笼690亿元,但整体资金供给处于充裕状态。
1、货币市场成交量与利率
上周,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充裕。从成交量来看,上周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量达到8.5万亿元,6月6日与6月7日连续两天成交量升至8.56万亿元,突破年内新高。
从资金价格来看,上周隔夜回购利率与7天回购利率的下降幅度明显。从隔夜回购利率来看,上周R001与DR001均值分别为1.42%和1.3%,两者分别较前一周下降19bp和18bp。从7天回购利率来看,上周R007与DR007均值分别下降16bp和15bp至1.9%和1.8%,两者均回落至2%的政策利率下方。
2、央行公开市场操作
央行维持平稳的公开市场操作,单日7天逆回购投放量保持在20亿元。上周,流动性存量略有收紧,周内逆回购累计投放100亿元,到期790亿元,净回笼690亿元。从流动性的整体水位来看,截至6月9日,央行所投放的逆回购和MLF余额总和为5.2万亿元,较年初7.5万亿元的高点下降明显,但考虑到央行在3月下旬已通过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约6700亿元,整体资金供给宽松充裕。
三、债券市场
上周,债券市场发行额较前一周上升,而净融资额较前一周大幅下降。其中,上周债券市场总发行额为1.28万亿元,较前一周上升157.25亿元;债券市场净偿还581.7亿元,较前一周下降4823.06亿元。从发行结构来看,上周债券市场净偿还主要集中于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在非金融企业部门中,企业债、中期票据和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状况有所改善,连续两周实现净融资。
从债券二级市场来看,上周除1月期以外,上周其他主要期限国债收益率均走低。年内,3月期、6月期以及1年期国债收益率的下降幅度最大,均达到24bp以上。与去年同期相比,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得更为平坦。信用债方面,信用债收益率连续多周下降,上周信用债等级利差有所回升。
1、债券市场发行
上周,债券市场发行额较前一周上升,而净融资额较前一周大幅下降。其中,上周债券市场总发行额为1.28万亿元,较前一周上升157.25亿元;债券市场净偿还581.7亿元,较前一周下降4823.06亿元。
从发行结构来看,上周债券市场净偿还主要集中于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从政府部门来看,上周债券发行仅为1601.25亿元,较此前连续3周4000亿元以上的发行总额明显下降,国债与地方政府债的发行速度放缓。从金融部门来看,上周同业存单发行高达6509.5亿元,而同业存单净融资仅为-828.4亿元。上周政策银行债和商业银行债分别净融资333亿元和695亿元。从非金融企业部门来看,企业债、中期票据和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状况有所改善,连续两周实现净融资,上周企业债、中票和资产支持证券分别净融资261.23亿元、122.61亿元以及123.88亿元。
从年内来看,政府部门占债券市场净融资的比重依然高达近60%,金融部门为35.7%,而非金融企业部门仅为4.7%。截至6月11日的一周,政府部门债券余额同比增速为12.6%,较2022年同期增速下降4.3个百分点;金融部门债券余额同比增速为8.6%,较2022年同期下降3.7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券余额同比增速降至-1.7%,较2022年同期增速下降10.9个百分点。
2、债券收益率走势
1)利率债
上周,除1月期以外,其他主要期限国债收益率均走低。从短端来看,虽然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充足,短端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下行,但1月期国债收益率自5月下旬起企稳回升,上周1月期国债收益率均值上升4bp至1.61%;3月期、6月期以及1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下降4.17bp、5.42bp以及8.1bp。从中长端来看,收益率下降的趋势仍在持续,上周2年期、5年期、10年期以及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下降5.1bp、1.79bp、0.94bp以及1.29bp。
从年内来看,各期限国债收益率的下降幅度不同,其中3月期、6月期以及1年期的国债收益率下降幅度最大,分别达到26.5bp、28.2bp以及24.8bp。
国债期限利差自5月中旬起快速上升。截至6月9日的当周,10年期与1年期国债的期限利差均值为78.1bp,较前一周上升7.16bp。从年内来看,国债期限利差累计上升6.83bp。
2)信用债
上周,各品种信用债收益率均走跌。具体来看,在AAA级债券中,5年期企业债、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以及中票收益率分别下降1.93bp、1.97bp、0.84bp以及1.73bp;在AA级债券中,5年期企业债、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以及中票收益率分别下降0.73bp、1.23bp、0.79bp以及0.93bp。
从年内来看,信用债收益率下降幅度明显。截至6月9日,在AAA级债券中,5年期企业债、公司债以及中票收益率均下降46bp左右,5年期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率下降约34bp;在AA级债券中,5年期企业债、公司债以及中票收益率均下降50bp至60bp,5年期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率下降约35bp。
上周,信用债等级利差小幅上升。截至6月9日,AA级中票与AAA级中票之间的利差为68.33bp,较前一周上升3bp,年内下降19.61bp;AA-级中票与AAA级中票之间的利差为308.33bp,较前一周上升3bp,年内下降14.61bp。
四、股票市场
上周,A股融资总额为176.26亿元,较前一周上升109.74亿元,但A股融资自4月下旬以来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二级市场来看,上周创业板指大跌4.1%,年内A股风险偏好回落明显。上周,A股成交量和市盈率双双下降,单日成交量下降5.1%至8981亿元,加权平均市盈率下降至16.8,已回落至去年年末水平。
1、一级市场
上周,A股融资总额为176.26亿元,较前一周上升109.74亿元。从A股融资4周滚动平均的数据来看,自4月下旬起,A股融资再度呈现下降趋势。截至6月11日,A股年内累计募集资金6163.06亿元,低于2021年和2022年同期水平。
2、二级市场
在A股主要股指中,上周上证综指上涨0.1%,中小板指下跌1.6%,创业板指下跌4.1%。从过去一年的表现来看,主要股指风险溢价(股指同比变化减去10年期国债收益率)呈现M形走势,截至6月9日,上证综指、中小板指以及创业板指风险溢价的年内累计上升幅度分别达到14.57%、12.33%和15.25%。
上周,A股成交量与市盈率再度双双下降。从成交量来看,上周A股日均成交量回落至8981亿元,较前一周下降5.1%;从市盈率来看,上周A股加权平均市盈率降至16.8,已回落至去年年底的水平。A股融资与融券的差额下降至1.42万亿元左右。
(本文题图来源:第一财经)
——
文 | 刘昕 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联系我们 | yicairi@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