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是实现财富共有的参与者 不是公有制的化身
第一,生产资料国有化不是公有制,而只是实现公有制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说国企只有把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财富,经过分配,才能为实现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可量化分解,只有生产资料变成可以量化的财富,经过公平分配后才会体现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本质要求。
公有制要求体现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平等合作关系,而不是生产效原则。更不能有效解决充分就业和社会总供求矛盾问题。所以不能用国有化程度替代公有化程度。
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有能力把全国范围内的企业投资建设和管理经营永久性地包下来。国家的特殊职能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生产者,而只能是管理者。只能是公益事业,公共事业和关系国家大局利益以及人民最基本生活保障性的投资者。
第二,既使把全国全部企业统统办成国有企业,并不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如果这些国企不能创造足够多的利润,生产和经营亏损,没有利润提供给全体社会成员,国家就没有能力为全民进行二次分配收入,创造普惠公平的社会主义就是一句空话,全民所有制也是空中楼阁。
全社会生产企业总数量是要受到全社会总需求的限制。国企遍地,生产过剩,意义何在?
说透一些,很多人希望国企能扩大就业,希望得到更好的待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资本投资边际效率递减是规律性的。在社会总需求不增加的情况下,是不可能不断扩大企业规模的。
第三,人民对企业的要求是希望它多赚钱,多上交国家收入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而不仅是国企窩里富,闷声发财搞福利,那不是社会主义,而是一个个相互脱离关系的利益集团。这是不行的,国防,教育,扶贫,养老谁管??所以,所有企业必须要充滿活力,微观经济细胎必须充滿生机,具有强大生产力,健康发展才行造福社会,才能办社会主义。相反,国企一旦发生亏损,不仅不能为社会提供财富,还会日渐其增消耗国有资源,造成重大的资源损失。尤其是企业官僚化,行政化,不再心无旁骛地抓生产,就真的成为人民的负担。
第四,国企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效益。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国企办成小社会,不仅进行生产,还要为本企业职工提供配套服务,如办学校幼儿园等。包袱重,投入大,产出少,效率低,不少企业亏光了国家投资,使国家没有能力续补资本金icon,只能靠银行贷款维持,大量占用百姓在银行的存款难以归还,导致银行大量资金呆帐坏帐,无法生存,大量职工下岗。严峻形势之下,最终使国家下决心扭转亏损局面,被迫对国企实行全面改革。
现在网上有许多空洞的政治12号和标签性政治言论。他们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矛盾政治化,要取消市场,取消民营,甚至取消商品,把资本妖魔化,是错误的。
第五,任何社会进入商品经济以来,就孕育着很大矛盾。马克思称商品生产者卖出商品是惊险的一跃。并揭示了社会总供求总会发生矛盾,即生产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正如我们今日。但我们的社会不能用资本主义早期破坏性手段,更不能用阶级斗争手段消灭资本,当然更不能用国有化解决矛盾。正确的方式是扩大需求,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增加消费,化解社会经济矛盾。
今天,再争执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不如在解决如何扩大就业,如何帮助劳动者维护解决权益,如何提高人民福祉这个核心问题上来。
世界各国都存在国企。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基础建设项自几乎完全由国家投资或引进外资,即使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国家也曾对重要行业实行过高度国有化。国企再多不等于财富实行公有和共有制。
第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强国之要。我国目前面对百年巨变,中国的发展冲破了西方主导的经济和政治格局,中外经济矛盾处于结构性战略性阶段,西方的报复性竞争以经发展到军事斗争的高度,中国目前发展与安全利益高于一切。祖国至上就是人民至上。己经到了要做底线思维和最坏打算的时候了。不要听那些激越的口号而扩大人民之间的鸿沟,判断是非不能听谁的更革命,发展才是硬道理就是硬道理。因此更没有必要在企业产权制度上争来争去。是专家们应出来讲话的吋候了。我们要长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鼓励各种产权的企业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共同努力奋斗,多来实的,少来虚的,反对假的,多讲道理,少来打倒那一套,使人民在困难中心有阳光而不是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