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袁敏 通讯员 李清竹
夏日时节,走进“中国皂刺之乡”—河南省洛阳市嵩县九皋镇,山野里铺盖着绿色的夏妆,起伏的丘陵沟坎之间,万亩皂角基地满眼葱郁。近看,皂角树上长满了尖刺,皂刺泛着深绿,到了秋季,它们就会逐渐变成棕褐色,而且坚硬锋利。
“咱们的皂刺虽然扎手,却很值钱。”在嵩县豫博皂角产业协会交易市场,协会理事长郭绍波正和工人们忙碌着,将一堆堆皂角刺剪去刺头,打包装车,转运到全国各地。2015年事业有成的郭绍波返乡创业,靠着他手中的“刺头宝贝”,带动当地1000多名群众脱贫致富。
嵩县地域独特,土壤、气候适宜皂角等中药材生长,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据2008年河南省第三次古树名木调查,全县境内现有百年以上的皂角古树达386株,其中,九皋镇皂角刺以品质优良而名扬全国。2002年,随着退耕还林、荒山造林行动的实施和皂角大田育苗等科学技术的普及,全镇群众在荒山坡地上栽植皂角树达5万余亩,到2022年全镇长皂刺外销交易量超过1500吨,产业链产值达4.7亿元,年销售量占全国的75%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皂角产业集散地。
皂角浑身是宝。皂刺可入药,有活血消痈、排毒消炎的功效,皂荚果则是洗涤用品、化妆品的原料,皂角籽还可作为养生食材。“可以说,全国皂角产业议价定价的话语权就掌握在嵩县。”郭绍波自信地说。2021年,全国首届皂角产业发展大会在九皋镇成功举办,会上,九皋镇被命名为”中国皂角之乡“。“嵩县皂角刺”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进一步提升了“嵩县皂角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确立了行业龙头地位,并由此逐步掌握了全国皂刺市场的主动权。
“斜口下剪,切口要大,刺髓充分暴露才能卖上好价钱……”年近花甲的九皋镇九店村村民陈其安和皂角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凭借多年积累的“土经验”和对“皂角刺能致富”的坚定信心,2010年,陈其安一口气种了80多亩皂角。随后几年皂角刺价格走高,市场供不应求,他收获了“第一桶金”。2014年,陈其安和4名同乡联合成立了合作社,并加入豫博皂角产业协会,在科技协会的指导下,采用种苗、化肥、农药、田间管理、购销“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发展皂角种植120亩,年创收入35万元。咱农民增收致富,离不开皂角特色产业发展的大环境!陈其安说。
为了做大做强皂角产业,近年来,九皋镇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和协会参与、多边互动、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方向,瞄准了产业下游,扶持郭绍波等乡贤返乡创业,打造皂角产业园、交易市场,统一标准,规范经营,形成以“协会(或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经营模式,初步形成集“基地种植、科技研发、技术培训、生产加工、购销贸易”于一体的实体产业链,擦亮了“中国皂角之乡”品牌,叫响了“中原药谷”名片。
“家家种皂角、户户剪皂刺、人均种二亩、收入超万元,初步实现了集体有收益、企业有效益、农户有钱赚的利益联盟”九皋镇党委书记师建武对皂角产业发展深有感触。
为了掌握皂角产业科技发展的“芯片”,密织网格化、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种植皂角,九皋镇在县科工局、科协等单位的帮助下,通过与河南中医药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成立了由省、市、县科技特派员、乡村致富带头人组成的科技服务团队,采取“协会+基地+农户+市场”的运作模式,流转土地400余亩用作培育基地,通过研究推广新品种、改良嫁接技术等措施,先后获得了采收、嫁接、育苗等13项新型专利,培育出“硕刺皂荚”、“密刺皂荚”、“嵩刺1号”、“嵩刺2号”、“嵩刺3号”、“九皋天丁”等优质品种,种苗远销河北、云南、贵州等省,并通过免费技术培训,规范生产加工销售等办法,扶持带动当地群众科学发展皂角产业,实现了“发展一个协会、创办一个实体、服务一方农民”的明显效果。
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科技创新如何赋能?我们的做法是,通过“基地示范、技术培训、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促进农业农村科技成果转化普及,做大做强‘科技+乡村振兴’大文章。”皂刺种植专家、河南省中药材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侯小改说。
从单一种植到前端育苗、后端加工、终端销售,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了种植、交易、精深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通过深度解码“中国皂角之乡”特色产业发展芯片,嵩县九皋镇皂角产业步入科学有序的发展轨道,全镇种植面积数万余亩,年实现产值4亿多元,带动100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户均年增收近万元,先后荣获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省级“农业产业强镇”称号。如今,皂绿染荒山,一刺走天下,满山遍野的“皂角树”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