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地方财政,必须要提及的当属土地出让金收入。
过去十多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很多地区依靠土地出让金收入赚得盆满钵满,甚至出现了土地财政的说法。
当一切尘埃落定,失去土地财政加持的地方财政,也开始变得格外的紧张。
为了满足公职人员开支,很多地区都在竭尽所能的搞钱。
6月26日,国家审计署曝光了一个消息:
70个地区通过“自卖自买”国有资产、虚构土地交易。
一时间,举世哗然。
土地交易的新潮流
在大家印象里,土地市场都是由开发商买地。在房地产价格疯狂上涨的那几年,“地王”频现。恒大、碧桂园、万科等头部开发商刷屏,拿地价格之高让人瞠目。
但是这些都已经是老黄历了!
过去两年,土地市场已经出现了一股新的潮流,而且有隐隐做大之势,那就是,民企房地产开发商退出,国资房企大面积兜底地方城市售卖土地。
统计数据显示,在2022年,全国土地出让企业中,央企国企占比高达53%,地方城投占比32%。
也就是说,过去年的一年里,国资房企拿地占比高达85%,民企只有9%。
事情到此,就很值得玩味了。
长久以来,民企开发商才是拿地的主流,为什么现在民企拿地急速缩水,而央企国企和地方城投却激流勇进,勇于拿地呢?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民企不敢拿地,是因为没有把握,害怕亏本赔钱。
央企国企和地方城投拿地,勇气而来?
更进一步说,他们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央企国企和地方城投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这时候拿地,出现了损失谁来承担?
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国家审计署6月26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里面。
这份报告重点审计了18省本级的财政收支管理情况,并且点出,有70个地区通过“自卖自买”国有资产、虚构土地交易等方式虚增财政收入861.3亿元,其中,67.5%发生在县级地区。
也就是说,有的地区卖地行为,本质上是左右倒右手,自己在刷一个漂亮的数据。
为什么要这么做?
早在去年10月份,财政部就明确提出,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收入。
说明,国家早就注意到了这一情况,有的地区在刷土地出让数据。
各地方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是需要一个漂亮的数据,来让地方土地出让市场显得好看一些,吸引开发商来拿地。否则,土地接连流拍,价格不断下滑,不管怎么想,情况都不是很美妙。
二是通过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方式,将地方政府债务转化为隐性债务。目前,各地方政府债务高企,问题很难解决,有的地区财政收入甚至连债务利息都还不上,比如在贵州独山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年收入不到10亿,债务规模却高达400多亿。
这些地区财政融资已十分困难,能够依靠的已然不多。正常方式管控严格,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以隐性债务方式为财政弄钱,来保证公职人员的薪酬开支。
以上,都是给地区虚增卖地收入的理由。
产生的影响?
虽然各地都在竭力让卖地数据变得好看,但现实就是,土地财政后继乏力。
财政部披露的数据显示:
今年1至5月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4893亿元,同比下降20%。
距离目标相差甚远,而且从目前的情况,在加强对国企购地行为的管控之后,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将会继续下降。
这是目前的大趋势!
土地财政后继乏力,地方财政高度紧张。
很多专家建议,是时候征收房产税,用来代替卖地收入,成为地方新财源。
但是因为顾虑到房产税会对房价产生影响,导致房价出现不可控的大幅下降,房产税的征收迟迟没有被推出。
无论如何,我们将很难回到过去那疯狂的十年中了。各地方政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大手大脚的花钱,而是要过好精打细算的紧日子,用紧日子来换老百姓的好日子。
转变思想,更接地气,更切合实际,学会如何过好紧日子,才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欢迎关注!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
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