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利用政府专项债填补地方基建资金缺口,是疫情以来经济逆周期调节的主要工具。
因为土地财政是过去二十多年,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最重要的钱袋子。随着房地产长时间陷入低迷状态,地方财政的卖地收入已锐减。
但是,中央专项债也难以满足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今年时间即将过半,二季度房地产再次拐头向下,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也有全面失速的风险,会倒逼政府使出刺激经济的终极大招吗?
财政部发布2023年5月财政收支情况,1-5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8657亿元,同比下降15%。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4893亿元,同比下降20%。今年经济全面放开后,财政收入还在继续下滑中,特别是占财政收入大头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大幅下跌,看不到丝毫好转迹象。
受房地产萧条影响,2021年、2022年和2023年1-5 月,全国土地成交总额同比分别下降1%、20%、26%,同比跌幅持续扩大。这意味着作为地方政府最大财政支柱的卖地收入,疫情结束后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在继续恶化。地方政府收支持续赤字,体制内人员的收入下降或不是大事。各项社会民生支出和投资建设项目的资金短缺将严重制约地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大局,这才是最大的影响。
众所周知,房地产业衰退和三年疫情是地方政府这几年财政收支失衡的主要因素。
据泽平宏观调查,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0.6%,支出同比增长6.1%,收支缺口达5.7万亿元。分区域看,全国22个省市财政收入负增长,财政无法自给的省份占大多数。政府性基金收入7年来首次负增长,下降20.6%。主要受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拖累。
今年以来,各地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现象会更加突出。由于房地产依然不给力,今年以来卖地收入继续低迷,1-5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0%,较去年同期减少近4000亿。地方政府收入来源持续短缺,而急等用钱的地方有增无减。光靠地方政府自身,很难走出财政困局。中央的财政政策工具成为弱市下稳增长的主力。
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投资上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预算内收入、政府性基金、专项债、银行信贷、城投债等。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主要用途是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过去二十年,中国大城市面貌向发达国家看齐的惊天变化,房地产确实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卖地收入不足的情况下,专项债成为弥补建设资金缺口的重要手段。
政府债券分为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专项债的用途主要支持11大领域,分别是: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
可见,在卖地收入减少时,专项债是地方政府支撑基建大局的重要资金渠道。
我国专项债发行规模快速扩大始于2020年,原因人尽皆知。在2022年以前,专项债对地方基建拉动作用很大,原因在于2020-2021年房地产形势还没如今这般惨淡,商品房销售和卖地收入前两年还创出历史新高,再加上专项债的扶持;地方政府的投资基建足以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2023年,中央新增专项债规模约3.8万亿元,与疫情三年一样保持高位,但也未高出太多。然而,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和房地产市场却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收缩。社会生活全面放开,货币开闸放水下,房地产和消费依然疲软。卖地,这个财政收入主渠道彻底哑火,基建变成专项债独撑大局。
截至2023年6月上旬,新增专项债发行已突破1.9万亿元,超过53%投向基建领域。虽然专项债发行较快,但土地财政缺口扩大的速度更加惊人,专项债支出无法弥补卖地收入不足对基建的拖累。
随着5月份各项经济数据的公布,上半年经济形势已经基本明朗。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影响,5月出口增速下滑,下半年大概率很难维持高增长。消费和物价仍不见起色,不滑入通缩已经谢天谢地。要稳经济,只剩投资基建方面发大招。
财政部负责人曾表示,今年财政部将在重点支持现有11个领域项目建设基础上,适量扩大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持续加力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
今年,包括专项债在内的政府债发行依然保持高位,但与今年房地产下滑的速度和民间消费的悲观心态相比,常规性的财政政策已不足以将经济拉出低谷。
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手段,为了实现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扭转长期形成的投资消费保守心态;超预期的救市大招,不仅必要而且还很紧迫。
下半年,会迎来有巨大实质拉动力的经济刺激政策吗?地方债扩张或不得不重启。
(申明:凡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须取得授权,并注明“转载自【中国地标城策院】@许子 原创文章”,否则视为侵权并被追究责任。)
下一篇:AI 炒作结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