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4月23日讯 2022年以来,浙江山区县衢州市开化县,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导向和富民导向,试点推行农业“标准地”改革,通过集中流转农业用地,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市场化发展,提升农业土地“亩均效益”,加快推进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县。
据悉,到2023年底,开化要通过改革带动农户增收500户以上、村集体增收200万元以上;到2025年,要带动农户增收2000户以上、村集体增收600万元以上,为开化“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开化实现目标的底气何在?改革工作聚焦哪些领域?这项改革究竟要改变什么?开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一一解答。
图:“标准地”改革后的魅力池淮
坚持问题导向 改出农田利用高效率
开化是典型的山区县,“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限制,导致当地可用于农业生产的优质土地数量有限,目前全县耕地面积24.33万亩,在同属于山区26县的衢州6个县(市、区)中,仅排名第4。近几年,“非粮化”“非农化”整治,为开化梳理出一批可用于农业生产的优质土地,做好农业土地利用的精细化文章,成为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突破方向,也是开化争当“两个先行”山区奋勇探路者的自我追求。
2022年,浙江省试点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按照一定标准建设符合主体标准、产业标准、投入产出标准等控制性指标的农业土地,以实现农用地资源优化配置、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提高。在这场行动中,包括开化在内,衢州全市6个县(市、区)均列入农业“标准地”改革省级试点。“牢牢把握省里的指示精神,开化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吸收了义乌、安吉等地的改革经验,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探索出属于开化的农业‘标准地’改革路径。”开化县农业农村局农村经济管理站站长郑益红表示。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开化按照土地用途,将粮食生产功能区,永久基本农田,一般农田、园地、未利用地分别划分为一、二、三类标准地,并规定“标准地”必须基本连片50亩以上,以满足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迫切需求。“标准地”由村集体统一向农民流转,随后经由村集体或开化县两山集团,通过挂牌出租、协商磋谈等方式对外招商引资,敲定初步合作意向后,根据农业主体的生产需求,村集体或开化县两山集团做好“标准地”的前期改造提升工作。
“改革要针对问题的源头,才能‘治标又治本’。”开化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吴根良表示,开化农业“标准地”改革,聚焦土地这一农业生产资料,通过集中流转、市场对接、全程服务的运行模式,能更具针对性地解决以往因分散种植、技术限制而出现的农业低效发展问题和抛荒问题,有助于推进农业市场化、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农田“亩均产值”有望实现翻番。
坚持服务导向 改出产业发展好环境
正值春忙时节,开化县池淮镇余田畈村,浙江润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伟松望着210亩田地里种下的香芋苗,开始憧憬起今年的收获。“按照往年的经验,每亩地能收获6000斤香芋,今年预计实现总产值168万元。多亏了开化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让我的新基地能迅速落地,赶上了今年的香芋生产季节。”从今年一月签订好合同,到二月开始生产,张伟松新基地落地全程用时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张伟松是金华浦江人,2014年,他因在池淮镇开办无花果种植基地而与开化结缘。2022年,主要经营香芋种植的张伟松,出于企业扩大生产的实际需求,谋划建设新的香芋生产基地。听闻张伟松的想法,池淮镇的干部主动联系上他,向他介绍开化农业“标准地”改革的模式及好处,并陪着他到全镇的乡村进行考察,待他选中合适的点位后,村镇干部又帮他流转并整治好所需的连片土地。
支撑起池淮镇村干部如此悉心周到服务的,是开化县委县政府为农业“标准地”改革所构建的工作体系和保障举措。以服务企业和市场的务实工作定位,开化出台《开化县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建立标准清单、土地流转、流转保障、精准招商、科技服务、数字管理等多重工作机制,并提供用地、金融、宜机化改造、人才等方面的专项扶持,为农业主体创造“拎包入住”的基础条件。同时,开化还整合全县已有的中药材、茶叶、清水鱼等特色农业保险,为农业主体提供全方位保障。
政府的服务和保障之举,令张伟松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目前他已在池淮镇流转了680亩农业“标准地”,在他的设想中,要用三年时间将这个数字扩大为1500亩,在这里打造农业生产的“新据点”。“我在外地也有其他的生产基地,但都需要我自己上门跟农户谈,从确定项目到正式落地,光是中间沟通谈判的时间就要用去大半年。在开化,政府帮我做掉了前期工作,操心的事情少了很多,这也更加坚定了我在这里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的想法。”张伟松说。
坚持富民导向 改出农民增收宽路径
在改革动力的激活下,优质农业项目纷纷落地开化,持续为村集体和农民增收带来“好消息”。余田畈村村民姜春文曾投资1万元在自家的三亩田地种上桂花树,但因培养经验不足,极端天气影响和市场行情不佳,这笔投资“分文未得”。随着“标准地”改革的试点推进,他按600元/亩/年的价格,把自家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做了笔“零本获利”的生意。
“产业为村里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据余田畈村村支书廖明兴介绍,如今村集体收入渠道更多了,不仅有政府200-300元/亩的流转补贴,还有转租给农业主体的租金收入和农业主体的经营利润分红,每年底村集体也会另外拿出一部分收入给村民分红。
通过农业“标准地”改革,去年钱江源中药材育苗基地顺利落地池淮村,既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工资收入,还以多产融合带动农民增收。钱江源中药材育苗基地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中药材育苗基地,年育苗产量能达到1亿株,最忙碌时一天需要100多名工人在大棚劳作,入驻后该基地以每人每天150元的工资广泛向周边乡村招募育苗工,仅去年基地人工费支出达2900万元。同时,该基地还重点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开发“中药材课堂”研学项目和面向全国医学专业大学生开发“中药材基地实践”项目等研学产品,驱动周边乡村发展起住宿、餐饮、农特产售卖等业态。
农业生产有风险,开化农业“标准地”改革的实践,以稳定的土地租金和劳务薪金、分红股金等多渠道收入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农民化解“收入看天”的不稳定境况。为深化“稳收入”文章,开化还将“标准地”改革工作与“钱江源”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有机结合,通过订单收购的合作形式,将农业“标准地”扩展为“钱江源”品牌种植基地,为“钱江源”品牌提供优质农产品的同时,有效解决“标准地”农特产品后续可能面临的“出路”问题。
“开化的改革探索刚起步,时刻面临着涉及农户多、协调资源难、工作任务重等问题,但我们会坚持做下去的。”吴根良表示,农业是民生所系,开化要沉住心,一步步攻坚改革路上的“硬骨头”,通过农业“标准地”改革改出农村产业兴旺和百姓增收的牢固地基。当前,开化已开始谋划起下一步动作,要结合全县农业“生命线”茶产业,试点特色茶园“标准地”,推动农业“标准地”改革向纵深发展。(池晓俞)
编辑:郑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