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板,即在工厂预先生产加工制作的一种空心水泥板,可以直接在施工现场安装。据传,其生产工艺来自苏联。用预制板作为楼板材料的住房,被称作预制板楼。有着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
在福利分房年代,依靠政府、单位出资建设住房。受限于资金、规模、建筑水平等因素,其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矛盾突出。预制板的成本、效率优势适逢其时,在上海试点成功后,迅速在全国推广。
70年代开始,一直到20世纪末,建设完成了大量预制板楼。很多80、90后对儿时家的回忆,都是这种预制板楼。
虽然预制板快速缓解了住房矛盾,但是同时带来5大危害
1、抗震性差
预制板是空心结构,且没有钢筋进行加固。一旦遇到地震,极易断裂。同时因为预制板普遍宽度只有不到2米,数量多,断裂之后容易直接分散拍下,对人造成严重身体伤害。
汶川大地震中,出现坍塌的楼房大都是预制板楼,对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2、地面易开裂
预制板宽度小,需要多个板拼接,中间存在大量缝隙。地基下沉很常见,而且会持续多年。一旦下沉,预制板产生移动,导致缝隙挤压,覆盖其上的水泥层随之出现裂缝。
不论是木地板还是瓷砖,都可能同时开裂,维修造成经济损失。
3、隔音差
预制板厚度比钢筋混凝土小,且有空心、有缝隙,导致隔音差。如果是外部噪音,还可以通过换夹胶玻璃、换门窗来解决,但是地面噪音难以处理。
一旦楼上、楼下的邻居生活动静大,传导出的噪音会极大的影响生活品质。
4、结构改动难
预制板挨个搭建,要求室内大部分墙体都需要负责承重。早期的房子户型结构设计和现在的流行标准差异大,一旦想要进行重新装修,因承重墙不能拆除,基本无法改变结构。
5、漏水
预制板自带的缝隙、地基沉降带来的开裂,如果不能及时修复,就有可能产生渗漏。一旦漏水,导致楼下邻居受到损失,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和维修责任。
不能全面拆除的4个原因
预制板楼因其自带的各种问题,一直有声音在呼吁要全面拆除。特别是汶川地震爆发后,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越来越多的住户在网络发声。
但是,政府并没有选择启动全面拆除工作,这背后主要有2个原因。
1、建筑安全设计标准较高,未达到需拆除的危房标准
除了70年代左右的砖混结构预制板楼,建筑安全标准只有约40年,已经成危房,在陆续拆除外,80年代开始的预制板楼多为钢混结构,安全使用年限标准超50年,实际可能达到70年。
2、数量太多
长达30年的时间内,为缓解住房矛盾,兴建了大量的预制板楼。现存的40年左右的居民住宅基本都是此结构,可以占到存量房约20%左右的份额。
拆迁对应的资金、安置房、赔偿政策等问题将成为无法解决的难题。只能按照城市规划,循序渐进,宜缓不宜急。
3、影响房地产走势
拆迁,没了房子的同时获得赔偿,可以快速带动一批住房需求;土地拆完进行市场拍卖,开发商拿地开发又可以增加房产供应。供需两旺。
高房价是当下主要的社会矛盾,拆迁历来又被认为是推高房价的主要原因。如果大批量的拆,那对房价的影响将不可估量。
4、旧改规模扩大
从15年开始,随着政府对房地产态度的转变,城市发展需要的土地,从规模性的棚户区拆迁逐渐转向多主体供应。
2023年,房地产整体低迷的时候,政府依然宣布把旧改作为首选,继续扩大旧改范围。在这种政策指导下,预制板楼可能面临的是维修改造,而非拆除重建。
虽然全面拆除做不到,但是有2点建议
1、政府应该在四川等地震多发地区,有计划的进行预制板楼的拆除,毕竟一旦发生地震,带来的损失远比拆除要大的多。
2、成立专业的质量检测团队,对历史遗留的这种楼进行检测。设置标准等级和对应处理办法。比如某个等级要拆除、某个等级需加固等。
下一篇:国务院:便利商务人员临时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