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拍地,传递了什么信号?
文/刘博团队
上海首轮拍地,可谓赚足了眼球,创下多个新高。
不仅卖地金额领跑全国,而且参拍房企数量达到近6年最多。
上海拍地,传递了什么信号?
01
经过4天的角逐(4月18日-21日),上海2023年第一批次土拍落下帷幕。
上海首批共出让19宗宅地,总出让面积94.4万方,总建筑面积198.9万方,总起价483.4亿元。
来源:好地网
最后的土拍结果是,19宗地块全部成交,累计收金518.83亿元,平均溢价率7.3%。
截至2023年一季度,全国城市中土拍金额最高的是杭州,土拍总揽金416.6亿元。
4月上海首批次土拍之后,杭州的土拍金额便只能位居全国第二了,目前,上海以519亿土拍金额位居全国第一。
来源:中指数据
据好地网统计,上海本批次参拍房企达到60家之多,参拍房企总数量创新高,地块平均报名家数远超以往,达到9.2家。
来源:好地网
有专业机构粗略测算,房企约有5000亿元资金在此轮拍地中沉淀。
而本轮最终的拿地金额约在500亿元,这也意味着约有4500亿元资金相当于空转一圈,资金体量庞大。
最后共有22家房企杀出重围,成功拿地。
来源:中指数据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据统计,央国企及地方国企最终拿地总金额366亿,占比71%。
拿地房企有:中国铁建、保利发展、保利置业、建发、象屿、华润、招商、中华企业、中铁置业、浙江交控、华发、南通瑞城、越秀、上海建工、江苏海晟、南昌市政等。
混合所有制房企拿地总金额110.1亿,占比21%,拿地房企有:万科、金地。
民营房企拿地总金额42.7亿,占比8%,拿地房企有:龙湖、新天和实业、安徽新华、建华建材等。
来源:好地网
因此,本次上海土拍,央国企仍为拿地主力,拿地金额占比超七成,远高于其他类型房企。
今年以来,无论在核心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沉寂许久的民营房企,都陆续在土拍中现身,拿地金额逐渐提升。
如杭州2023年两次土拍中,企业参拍意愿高涨,参拍企业均在50家以上,其中参拍民企数量占比近一半。
来源:界面新闻
南京土拍中,民企拿地金额占比也有所提高,伟星、欣源置业等民企均竞拍至地价上限。
在三四线城市中,如台州、绍兴、金华等,高溢价地块也多为民企摘取。
但上海土拍结果再次表明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尽管土地市场民企有回归态势,但很难回到过去辉煌时期的表现了。
02
我们来看看22城2022年及2023年以来涉宅用地不同企业拿地金额占比情况(市本级)。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今年民企拿地金额占比有所提升。
来源:中指数据
在合计数据中可以看到,今年截至3月23日,民企拿地金额占比30%,约为去年全年16%的一倍,确实有所提升。
但是从绝对数来看,去年央国企+地方国资的拿地金额占比为:
37%+42%=79%
今年一季度二者合计拿地金额占比为:
52%+15%=67%
因此,央国企+地方国资仍然是当下土拍市场上的绝对主力。
在北京、成都以及苏州三个城市,央国企仍是主角,拿地所占金额比例分别为68%、88%和88%,;
而在广州和天津,地方国资一骑绝尘,拿地金额占比100%,郑州的地方国资拿地金额占比达60%。
唯有杭州,今年民企拿地金额占比58%,高于去年的49%,显得较为特别。
这是因为,今年一季度,杭州多次出台各类利好政策,加大对需求的刺激程度,包括大幅降低落户门槛,放松限购,放松区域从郊区逐渐向主流城区外围蔓延。
因此,杭州的新房和二手房供需规模,均有较大涨幅。
易居研究院一季度重点50城新房交易数据显示,杭州的新房交易行情最好,同比增速达到了110%。
鉴于杭州房地产市场的良好表现,不少企业拿地情绪高涨。
特别是对于刚出ICU的民企来说,只有项目去化有保障,企业的现金回流才能加快。
因此,遇到不愁卖的城市和地块,对于国企而言,拿地是锦上添花,但对于一些民企来说,这可能事关生死,这决定了民企一定会在城市基本面好、房地产市场预期好的城市大打出手。
由此我们看到,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城投托底为主,杭州一季度土拍中,民企活跃度更高,拿地金额合计占比超6成,只能说大家都心照不宣。
注:为方便统计,这里将混合所有制企业绿城算作本土民企
03
总的来讲,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分化行情仍然在继续。
核心城市、核心板块的销售市场和土拍市场均在回温,而非核心城市、核心城市边缘板块的行情则仍处于调整中。
对于房企而言,同样如此。
市场上活跃的拿地企业,仍以央企、国企为主,少部分城市,民企拿地金额占比在提升,但大多数民企,拿地金额可能再也无法超越央企国企了,也很难把大象们挤出市场。
从长远看,未来3至5年,50强、100强房企依旧会“深度调整”,土地、资金和人才将进一步向头部房企集中。
随着房企集中度加速提升,头部房企的优势将持续强化。
有机构预测,预计TOP10房企销售市占率,将由2020年的28%提升至2024年的约40%。
可以说,我们正进入一个“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并存的地产新时代。
确定的是,财务稳健的头部房企和地方龙头将越来越强大,不确定的是,还有多少民企能突出重围,成功存活下来并迈入优秀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