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年金作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安排,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待遇水平、新老办法平稳衔接以及提高养老金替代率,发挥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2019年以来,各地相继启动市场化运作,截至2022年末,全国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规模超过2.11万亿元,社会各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职业年金基金投资是否能保证正收益”“如何看待短期投资负收益”“如何满足不同人群风险偏好”,成为热议的话题。
市场运作
收益与风险并存
按照国家规定,职业年金基金采取集中委托投资运营的方式管理。中央国家机关养老保险管理中心和各地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为代理人,采取信托模式,将职业年金基金财产委托给具有资质的金融机构,实行专业化管理。根据现行法规,职业年金基金可投资银行存款、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信托产品、债权投资计划、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股票等金融产品。为确保职业年金基金财产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国家对可投资的金融产品的投资条件及比例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实践中,年金基金管理机构严格遵循谨慎、分散风险的原则,但市场化投资运营决定了投资业绩会有起伏,也可能出现阶段性亏损。《职业年金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投资管理人不得承诺、变相承诺保本或者保证收益。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整个资产管理行业都明确禁止承诺保本保收益。因此,不管是企业年金委托人还是职业年金代理人,都应当尊重市场规律,遵守契约精神,接受市场化运营的客观收益风险结果。
长期投资
理性与耐心并重
职业年金基金实行市场化投资运营,投资业绩与资本市场表现密切相关。近年来,国际局势复杂演变,叠加新冠疫情多轮反复,资本市场震荡加剧,职业年金投资业绩随之出现较大波动,2022年首次出现年度负收益,引发了部分代理人的焦虑和参保人员的担忧。事实上,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参加工作开始缴费到退休领取待遇,投资期限较长,期间某一年度的负收益并不影响基金的长期保值增值。
从全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情况来看,2007—2022年,期间虽有三个年度出现负收益,但年均投资收益率达到6.58%,业绩表现优异。不难发现,若能承受短期业绩波动,长期来看可以取得相对更高的年化收益。因此,要实现职业年金基金长期稳健增值目标,应充分认识并理性看待投资收益波动的客观必然性。代理人作为职业年金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主体,需不断健全管理制度,优化评估机制,拉长考核周期,强化绝对收益目标,引导管理人坚守长期投资,用时间熨平波动,帮助参保人员“做时间的朋友”,享受复利带来的基金增值。
应对风险
改革与创新并举
通常来讲,不同人员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投资态度和风险偏好有所不同。近期,我们对重庆市部分职业年金参加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0岁以下人员对投资收益波动具有较高的容忍度;距离退休不足三年和已退休人员中,有超过80%的人员不能接受年度负收益。不难看出,随着年龄增长,越临近退休或已退休的人员,对风险和收益波动的容忍度越小,对投资收益的稳健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而且,随着职业年金个人账户累计存储额的不断增加,如果职业年金参加人员退休当月的投资收益回撤超过一定比例,还可能引发待遇倒挂。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十年过渡期以后,这种待遇倒挂将可能引发矛盾,毕竟该结果符合市场规律,但不符合参保人员预期。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有近80%的参保人员希望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自主选择不同风险类型的职业年金计划。然而,在现行职业年金统一收益率模式下,同一统筹区所有参保人员享受同一投资收益率,年金基金管理机构无法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基于临近退休和退休人员对职业年金投资收益率波动的敏感性,为更好地满足此类人群的风险偏好,试点探索建立专门的退休计划或是大势所趋。退休计划采取绝对收益目标,严格控制权益类资产投资,通过大比例配置固定收益类资产,降低收益率波动,以获取“年年”“月月”正收益,更好实现基金稳健增值。
(作者:华莎 谢寅龙 重庆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看漫画长知识
(漫画 有知有行—有理有据小组 绘)
编辑丨邱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