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局终于醒悟了
7月4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了《谈判药品续约规则(2023年版征求意见稿)》与《非独家药品竞价规则(征求意见稿)》两份文件。这两份文件最引入注目的变化就是简化医保谈判,不再追求迫使药企以低价进入医保目录。
业界普遍认为,医保目录谈判新规利于减轻降价压力,稳定药企预期,增强企业的医保准入积极性和动力。此举旨在鼓励医药行业的长远发展。医保局自成立以来,一直以“灵魂砍价”闻名于世,让中外药企胆寒。
以抗癌药PD-1为例,由于国内创新药企近十年来的崛起,打破了跨国药企的垄断。但为了进入医保,药企纷纷拼命打折,已经不能用腰斩来形容了,而是打折打到脚踝,价格比《我不是药神》里的印度药还便宜。去年已经将所有跨国药企逼出了医保抗癌药品谈判,医保目录中的抗癌药已经是全华班阵容。
但医保局疯狂压价的后果也随之凸显。国内抗癌药四大天王恒瑞,百济神州,信达和君实生物,除了恒瑞作为老牌药企,产品布局极广,能够以其它品种覆盖抗癌药的损失,其余三家都是连年亏损,赔本赚吆喝,完全靠资本市场不断融资续命。用一句话形容国内创新药处境就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反观跨国药企,默沙东的PD-1抑制剂Keytruda(K药,帕博利珠单抗)以209.37亿美元的销售额登顶2022年全球药王。巨额销售为这些跨国药企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支撑其持续投入研发,研产销良性发展。创新药研发是个九死一生的商业活动,人财物投入巨大,耗时漫长,成功率极低。新药往往价格偏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药企需要覆盖巨额研发投入,甚至还要分担一部分其它失败项目的成本,否则药企无法生存,最终只会死路一条。许多国家都会为跨国药企新药上市设置几年的保护期,允许其溢价售卖。这部分成本由全民医保,商业保险等承担,避免转嫁给病人。这样既保障了病人得到救治的生命权,又保护了药企的研发积极性,实现了双赢。但我国的做法,却有杀鸡取卵的嫌疑。
同样是新兴产业,新能源车等行业发展初期会有各种补贴,帮助其发展壮大。但创新药企业不但要面临国际巨头的全球竞争压力,还要被迫接受医保局的疯狂压价。这样做相当于直接把病患的就医成本转嫁给药企。
这就好比国际粮商进入中国市场的背景下,粮价高企,粮食收购部门告诉农民,今年老百姓反映粮价贵,你打个对折卖小麦稻米吧。农民为了顾全大局,想着忍一年也就算了,咬牙扛过第一年。结果第二年收粮时,又告诉农民,现在老百姓收入水平不高,再降点价吧。于是农民年年亏损卖粮,家底再厚的地主老财也撑不住啊。国内创新药企就面临类似的尴尬境地。要与国际药企同台竞争,投入不可能少,为了后发制人弯道超车,只可能加大投入。但产品却卖不出应有的合理价格,所有的社会责任都由药企来扛,拆东墙补西墙苟延残喘活下来算命大,挺不住的就成了炮灰。
如果国内创新药企都无利可图,无法找到活路,试问谁还会再研发投入做新药?如果国内创新药企都垮了,回到十年前跨国药企高价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难道要去指望那些冒死倒卖印度药的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