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是国家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而设立的一项社会福利制度。它通过强制性的缴费和分配机制,为参保人员提供了一定比例的养老金收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对养老保险嗤之以鼻。他们认为养老保险缴费太多太久,领取的养老金又太少太晚,不如自己把钱存银行,利用利息来养老。这种想法真的靠谱吗?我们来用事实说话。
假设有一个人A,他今年30岁,每个月的工资收入为10000元。按照目前的规定,他需要缴纳8%的个人养老保险费用,也就是800元。假设他一直按照这个比例缴费到60岁退休,那么他一共缴费了30年,累计缴费额为28.8万元。假设他退休时所在地区的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6000元,他的平均缴费指数为1.67(10000÷6000),那么他的基础养老金为(6000+10000)÷2×30×1%=2550元。假设他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为40万元(根据个人账户储蓄额计算公式推算),计发月数为139个月(根据退休年龄和平均寿命确定),那么他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为40万÷139=2876元。那么他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总额为2550+2876=5426元。
假设有另一个人B,他也是今年30岁,每个月的工资收入也是10000元。但是他选择不交养老保险,而是每个月把800元定存到银行里。假设银行的定期存款年利率为3%,复利计算。那么他每个月存入800元,30年后累计本息为53.9万元。假设他退休后每个月从本息中支取5426元(与A相同),那么他可以支取9.9年(53.9万÷5426÷12)。
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如果只考虑本金和利息的话,B的方案看起来比A的方案更划算。因为B只需要存53.9万元就可以领取5426元的月收入,而A需要缴纳28.8万元和40万元才能领取同样的月收入。这是不是意味着B比A聪明呢?当然不是!因为这种比较忽略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因素:
· 养老保险是一种社会互助制度,它不仅考虑了个人的缴费和领取情况,还考虑了社会平均水平和国家财政补贴。也就是说,养老保险的收益不仅取决于个人账户的储存额,还取决于统筹基金的分配和过渡性养老金的补贴。这些因素都会提高养老保险的收益率,降低个人的风险。而定期存款只能靠自己的本金和利息,没有任何社会和国家的支持和保障。
· 养老保险是一种终身领取的制度,它不受个人寿命的影响。也就是说,无论参保人员活多久,都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直到去世。而定期存款是一种有限期的储蓄方式,它受个人寿命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参保人员活得比平均寿命长,那么定期存款可能会提前用完,而养老保险则不会。反之,如果参保人员活得比平均寿命短,那么定期存款可能会留下遗产,而养老保险则不会。这就涉及到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你是希望自己多享受一些,还是希望给后代留下一些?
· 养老保险是一种有保障性的制度,它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也就是说,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养老保险的缴费和领取都是按照规定执行,不会因为通货膨胀或者利率变化而受到损失。而定期存款是一种有风险性的储蓄方式,它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通货膨胀率高于利率,那么定期存款的实际收益就会下降,甚至出现负收益。反之,如果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那么定期存款的实际收益就会上升。
综上所述,养老保险和定期存款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制度和方式,它们有各自的优劣和适用范围。一般来说,养老保险更适合那些希望获得稳定、长期、有保障的养老收入的人,而定期存款更适合那些希望获得灵活、短期、有风险的储蓄收益的人。因此,在选择是否交养老保险时,不能只看表面的数字,还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做出合理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