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是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你所处的行业此刻正在面临行业性危机,产品价格由此前的1600元暴跌至500元,越来越多的同行友商开始停工破产。
现在有一家国企出现在你面前,表示愿意并购你的企业,你可以拿到一笔不菲的并购金,企业资产也能置换成股权参与到国企经营的利润分配,但代价则是你再也无法参与到企业的经营,你会如何选择?
15年前,一位民营企业家在面对同样境况时给出的答案是:拒绝并购,坚持自营。
15年后的今天,他的企业已然迈入行业龙头之列,而他本人更是在最新一期的财富排行榜中,以640亿元的身家成为了行业首富,它就是日照钢铁的杜双华。
值得一提的是,杜双华当年面临的处境比问题中形容的还要艰难,毕竟有时候来自国企的并购邀约,并不是一句不接受就能够拒绝的。
中国钢铁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爆发以来,到2008年,产能已经连续十三年位居全球第一,彼时我国的钢材年产量占全球的38%,是不折不扣的钢铁大国,然而如此辉煌的成绩之下,却是产能总量严重过剩、产业集中度极低的粗放格局。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铁矿石价格在短短数月内从1600元每吨暴跌至500元,由于国内的钢铁企业在价格高点囤积了大量矿石,极高的生产成本和暴跌的钢材价格,使得大批钢铁企业先后迈入了减产、停工、倒闭的死亡周期。
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出台了钢铁行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各大钢铁企业重组为特大型钢铁集团,以此达到调控产量与提高产业集中度的目的,中国钢铁行业由此迈入了大整合时代。
2008年3月,宝钢、广钢、韶钢三家大型钢铁企业在广东国资委的牵头下合并;
2008年6月,河北宣布整合唐钢、邯钢成立河北钢铁集团,合并后其年产能将达到500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钢铁企业;
2008年11月,39家民营钢铁企业在唐山重整为渤海、长城两大钢铁集团;
而山东省,则在2008年以济钢和莱钢为基础成立了山东钢铁集团,这家年产能近3000万吨的钢铁巨头在成立后发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要重组日照钢铁,实现山东的大钢铁梦想。
02
杜双华的日照钢铁之所以被山东钢铁集团看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临港优势。
与济钢莱钢等内陆钢铁企业进口铁矿石每吨100元的成本相比,日钢的原料运输成本仅2.4元/吨,仅这一项每年就能为日钢节省超过20亿的成本,正因此,山东钢铁集团在组建伊始就已计划通过股份重组的形式兼并日钢。
彼时的山钢,光是注册成本就高达100亿,银行授信额度更是达到了恐怖的2400亿,年盈利50亿的日钢在如此庞然大物面前,几乎没有抵抗能力。
事实也正是如此,至少在公开报道中,杜双华从来没有展现过对兼并的抵制,他曾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到:这也是做买卖嘛,有什么不可以的?我有什么好烦恼的?
话虽说的云淡风轻,但又有哪个企业家愿意放弃自己从无到有打拼起来的一片基业。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日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杜双华一方面要应对不断降价的钢品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压力,一方面又要应对来自山东省主导的兼并计划。
在地方出面建议日钢配合省内钢铁产业规划的表态之下,内忧外患交相冲击的日照钢铁最终在2008年11月与山东钢铁集团签订重组意向书。
一切看似大局已定,但根据中国经营报的报道,在协议签订当天,作为日照钢铁实控人的杜双华并没有出席签约仪式。
风平浪静之下,一场并购与反并购的大战,拉开帷幕!
03
攘外必先安内,想要应对来自山钢的并购,杜双华知道自己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企业面临的现金流压力。
2008年9月,国内各大钢铁企业董事长为应对钢材价格的持续下跌,共聚河北邯郸研讨救市方案,最终达成了减产20%的协议。
然而杜双华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马力全开的生产钢材,还主动对经销商进行降价补贴,根据媒体的报道显示,补贴后的日钢月均亏损金额在3亿元左右。
尽管亏本,但日钢堆积在库房内的天价铁矿石却转化成了现金流,缓解了日钢的资金压力。
解决内部问题后,杜双华很快又腾出手来应对外部并购压力,在不能明确抵触兼并的局势下,他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并购门槛。
2009年初,日钢启动了投资78亿元的热轧板带配套技改项目,计划到年底全面投产。届时其产能将飙涨至1500万吨,这也意味着山钢的并购成本将直接翻倍。
除此之外,杜双华还通过场外增持的形式成为了上市公司开源控股的大股东,并使其间接持有了日钢30%的股权,此举也变相将日钢与市场投资者们绑在了一起,让山钢收购的难度成倍级增加。
但山钢的反制措施也是接踵而至,先是叫停了日钢的热轧板技改项目,随后又在重组会议上放话称:开源怎么请进来,就要怎么请出去。
重压之下,杜双华只能坐回谈判桌前,2009年9月5日,山钢与日钢签订资产重组与合作协议,约定双方重组为新公司,日照以净资产入股,占股33%。
按照协议内容约定,签约后日钢将在3-4年内以租赁的方式交由原班人马管理,新公司建设完毕后再撤出,期间盈亏自负。
一手打拼出来的企业,最后反倒成为了“租赁”,看起来,杜双华已经输掉了这场战斗,但实际上他却成为了站到最后的人。
2010年以后,尽管钢铁产业随着经济复苏而回暖,但重组了济钢、莱钢所建立起来的山钢,经营情况却并不理想,截止2010三季度,其账户内资金总额仅14亿元,这点钱别说重组日钢了,甚至就连下个季度的矿石原料都不一定付得起。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与日钢重组协议签订后,山钢实质性的收购动作却迟迟不见踪影,尽管双方在期间曾多次否认收购破裂的传闻,但随着2012年山钢的评估小组从日钢撤出,重组已经事实上结束。
失去国企身份加持的日钢并没有就此衰弱,反而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2022年日钢收入达到791.4亿,成为了山东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而在日照,日钢更是实力最强的民营企业,每年上交的利税占全市税收的20%,是名副其实的财神爷。
在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中,民营和国营孰优孰劣一直争议不断,即使在改革开放了足足45年的今天,双方的拥趸仍未就此达成共识,日钢与山钢的重组案,不过是这滚滚浪潮上的一朵浪花,即使在阳光下能熠熠生辉,但所能辐射出的影响力仍然跟一滴水一样,极其有限。
不过在经济越来越慢复苏的当下,这种争议或许又到该阶段性放下的时候,7月19日,高层对外公布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性文件,对应该如何推动和服务好民营经济指明了方向,对中国、对市场、对所有人而言,这或许将是继1978年以后,又一场滔天巨浪。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我是爱讲商业故事的咨云君,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