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覃毅
编辑|谭璐
一吨30万元的硅料,曾让龙头企业躺赚,如今行情大幅回调,压力陡增。
8月初,光伏硅料巨头大全能源发布半年报,受多晶硅价格大跌影响,营收、净利润一并腰斩,同比分别下跌42.93%和53.53%。
硅料的最新成交价已降至6万-7万元/吨区间,逼近硅料企业的单吨成本线。
掌舵这家千亿硅料巨头的是一对镇江父子——徐广福和徐翔,去年,父子俩陆续签下多份硅料长单,合计128.58万吨,价值超过3800亿元。
徐广福(左二)和徐翔(右二)
在产能过剩与产能爬坡并行的尴尬局面下,徐广福和徐翔如履薄冰。
据胡润百富榜,2021年至2022年间,这对父子的身价已缩水80亿元。
过剩压力
大全能源为国内硅料龙头,行情大涨时,公司市值曾超千亿,其主要产品高纯多晶硅,最新年产能20.5 万吨。
为交付订单,父子俩在硅料价格出现拐点信号时继续扩张。
今年前6个月,公司多晶硅产量7.92万吨,同比增18.66%,占国内产能的12.15%,预期全年产量19.3-19.8万吨。
徐氏父子扩产,刚好碰上市场拐点。
据Pvinfolink等机构调研,2023年硅料价格相比去年跌落谷底,开年第一个月均价17万元/吨,到6月末,价格俯冲到每吨6万元左右。
尽管硅料价格在7月止跌回升至7万元以上,但阶段性过剩压力将持续多久,行业内未有明确答案。
根据财报,大全能源半年新增了10万吨产能,固定资产增加了86.68亿元,增幅高达95.18%。
尴尬的是,硅料售价却大幅下降——期内,大全能源的多晶硅售价为120.52元/公斤,较去年同期下调了43.44%。
集邦咨询悲观地称,今年下半年,硅料供应过剩的局面或难以转变,价格回弹幅度有限。硅料的不确定性,必然进一步影响硅片、电池片、组件等环节的供求出现波动。
据工信部数据,今年1-6月,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全国产量为:多晶硅超过60.6万吨,硅片超过253.4GW,电池超过224.5GW,组件超过204GW。
在下游装机侧,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光伏装机量78.42GW,同比增长153.95%,下游消纳情况较为乐观。
隆众资讯分析师韩珊珊向《21CBR》记者分析,硅料市场的过剩是暂时的。
“上游环节过去扩张速度太快,导致现阶段供过于求,这是正常现象。光伏的终端需求依旧旺盛,且硅料价格利润依然很高。”韩珊珊说,即便硅料仍处于市场低位,依然有足够的安全边际。
徐家父子,也有两手准备。
近些年,大全采用向上一体化、横向差异化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即向上游原材料工业硅纵向延伸,同时向半导体硅料、有机硅进行横向延伸。
公司在今年上半年接受投资者调研称,在内蒙古规划了2.1万吨半导体级硅料,目前一期1000吨半导体级硅料正在建设中,预计在2023年三季度投产。
目前,大全能源在内蒙的累计产能涵盖20万吨多晶硅、30万吨工业硅、2.1万吨半导体硅、20万吨有机硅。
隆众资讯分析师方文正指出,上半年龙头厂商纷纷加码N型电池组件,高效硅料需求提升。下半年高品质硅料仍将保持优势,低品质料面临需求持续下滑的局面。随着新产能陆续投产,四季度供给将延续过剩趋势。
直面一个新周期,徐广福父子能否继续狂飙?
大干快上
在硅料行情大火时,徐家父子可谓日进斗金。
去年1-9月,大全能源营收246.77亿元,净利润150.85亿元,平均一天净赚5500万元。
天眼查显示,徐广福家族在大全能源的持股比例约15%,照此计算,去年前三季度,他们每天进账超过800万元。
具体来看,去年1-6月,大全硅料的平均售价为213.08元/公斤,单位成本仅为63.14元/公斤,平均一公斤的毛利润高达150元。
硅料奇货可居,大额订单不期而至。
据《21CBR》记者不完全统计,2022年,徐家签订至少9份硅料长单,其中8份在过去两个月密集落地,涉及客户包括隆基绿能、TCL中环、双良节能等,合计金额高达3847.26亿元,相当于2021年营收的28倍。
这一年10月,TCL中环披露了一份多晶硅购销长单,合作方即大全能源,采购量高达43.2万吨,按当时的均价计算,采购金额高达1308.96亿元。
从签单规模来看,大全能源直追通威,后者在2022年累计签单144.22万吨多晶硅硅,合同总额达3574亿元。
这些大额订单的协议期限,通常长达5至6年。手握长单,不必担心产品销路。
只是,长单“锁量不锁价”,并非稳赚不赔。今年上半年硅料价格不断下降,大全能源的合同负债高达14.46亿元,增长了72.14%。
曾有内部人士透露,徐家父子手拿的长单合同,一般会约定一定比例的预收款和违约金,或与合同负债有关联。
2022年以前,大全能源的年产能仅为10.5万吨,意外迎来硅料市场爆发,徐氏父子不得不加快产能建设,光是在包头的四个项目,父子俩就预计投入332.5亿元。
特别是2022年以来,为避免上游价格波动,徐广福宣布拟投资60亿元,在包头市建设30万吨/年的工业硅、20万吨/年的有机硅,将产业链延伸至上游工业硅,实现原材料自给。
父子创业
徐家父子的崛起,颇为不易。
大全创始人徐广福,今年已81岁,初中毕业,从镇江的乡镇起步,干过农技员、工厂主管,发迹于电气设备制造领域。
2000年前后,徐广福有意锻炼儿子徐翔,任命其为总经理,逐步移交经营权。
彼时,大全的主业是开关柜,也涉足铁路交通、工业环保等领域,但成长空间有限,徐广福父子寻求突破。
父子俩一度有意进入房地产,无奈离电气行业太远,只好放弃了。
当时,临近扬中市的施正荣,因太阳能成为中国首富。当父子俩得知有欧洲公司转让多晶硅技术,迅速决定飞到欧洲考察,从此入行。
至今,徐家父子在业内赫然有名,大全跻身“硅料四大天王”,大体上归因于两次关键拐点:
第一次,熬过光伏寒冬。
父子俩收购多晶硅技术后,果断投资。
2006年9月,大全集团宣布投资5亿美元,在重庆万州工业园开展多晶硅项目,其后却赶上金融危机、光伏遇冷等多重磨难。
2010年,他们剥离硅料业务,组成大全新能源公司,登陆纽交所。两年后,遭逢巨亏,依然熬了下来,迎来爆发的新周期。
第二次,赶上硅料牛市。
2021年7月,大全能源回A股上市。此后,光伏装机需求节节攀升,硅料价格从8万元/吨,一路涨至2022年初的30万元/吨。
期间,利润丰厚,父子俩也乘势做大。
上市不到一个月,父子俩即决定发行30000万股,公开募资64.47亿元。
2022年7月,他们再抛出一份110亿元的定增计划,短短一年时间至少募集240亿元,用以扩张。
这些年,徐广福隐而不退,亲任大全能源董事长,参与大事拍板。去年9月,徐翔由董事升任副董事长,被视为交接班的一个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