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正在加快推进。这不只是干几个项目,减少几吨煤炭燃烧和二氧化碳排放那么简单,而是发挥沙区光照充足、土地广袤优势,解决水缺地贫、生态脆弱、人口外流问题,擘画以金沙、蓝海、绿地为底色的能源生态宏伟蓝图。
“光伏治沙,顾名思义就是将光伏产业作为防沙治沙的一种新措施。我们传统的治沙方式——植树造林、扎草方格,都是为了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少扬沙起尘。光伏阵列只要稍加改造,就是不需要浇水的沙障,面板上发电、面板下种植固沙植物,光伏板清洗又能对落水点周边进行集中补灌,使沙地具备生物治沙和发展生态产业的可能。”日前,《中国能源报》记者专访了干旱区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秘书长王彦奎,他分享了对光伏治沙的思考。
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正在加快推进。“这不只是干几个项目,减少几吨煤炭燃烧和二氧化碳排放那么简单,而是发挥沙区光照充足、土地广袤优势,解决水缺地贫、生态脆弱、人口外流问题,擘画以金沙、蓝海、绿地为底色的能源生态宏伟蓝图。”王彦奎说。
综合效益显著
我国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沙化土地面积高达168.78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6。近年来,光伏治沙作为一种新业态,将治沙、发电两个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产业,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走出一条工业治沙的新路子。
王彦奎列出一组数据:光伏阵列建成后,能够降低50%的南北向平均风速,减少30%的土壤水分蒸发量。光伏产业园区板下植被盖度达到80%以上,较园区外高出40%,典型荒漠植物种数达到8种,较园区外增加了1倍,园区内鲜草产量是园区外的4倍以上,光伏治沙带来的生态修复成效十分明显。“光伏项目建设、绿化、安保,以及后期光伏板清洗、检修、运维,都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可以说,光伏治沙给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都带来了直观可见的改变。”
2021年10月,国家层面正式提出,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自此,拉开了在“沙戈荒”地区大规模建设风电光伏基地的序幕。多地政府明确能建尽建、能并尽并、能发尽发。各发电企业和新能源企业也积极竞争相关项目。
截至目前,第一批9705万千瓦大基地项目已全面开工,其中“沙戈荒”地区项目9285万千瓦,将于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并网投产,第二批大基地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第三批大基地项目清单已正式印发实施。根据规划,到2030年,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基地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55亿千瓦。
“竭泽而渔不可取,要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办好光伏治沙这件大事。近年来,相关企业在光伏治沙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比如,通过沙漠大棚种植,让曾经寸草不生的塔拉滩种出了西瓜;在光伏产业园区开展绵羊养殖试点、有序轮牧等。这些为光伏治沙产业融合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王彦奎说。
面临系统性考验
如此规模的“沙戈荒”风光大基地,除了常规的外送通道和消纳问题外,电站本身也面临着系列难题。
“沙漠、戈壁、荒漠土地广袤,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建设风光大基地。”王彦奎指出,近年来,随着各地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的不断深入,光伏用地需求日益增加,一个1万千瓦的光伏项目需要建设用地250-400亩,“十四五”期间,‘沙戈荒’项目土地需求高达2200万亩。同时,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风沙危害和人口外流严重,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适宜光伏基地建设用地十分有限,用地矛盾突出。
“沙漠、戈壁、荒漠类毗邻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风沙活动必然导致沙尘落在光伏板上,对发电效率的影响最大可达30%,需要经常用水冲洗,这也大幅增加了电站的运维成本。”王彦奎进一步指出,风沙流还会对光伏组件造成磨蚀,沙丘移动甚至还会掩埋电站防护围栏和部分光伏子阵,给电站长期运营带来安全风险。围绕组件在极端干旱环境中稳定性、防火防灾及可靠性方面,也要做一些针对性设计。
王彦奎表示,光伏治沙是交叉融合的新生事物,国家尚未出台光伏治沙融合发展的支持政策,也无专门的机构对光伏治沙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使得光伏治沙更多停留在概念层面和入门阶段。“不乏企业打着光伏治沙的旗号,只搞光伏电站开发,不搞防沙治沙。而部分好的经验做法没能得到有效推广,没有将效益最大化。”
亟待“一揽子”政策支撑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是“沙戈荒”项目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光伏治沙虽已取得一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还只是局部的,许多政策及技术措施,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完善。”王彦奎指出,大基地建设才刚刚开局,社会重视程度有余,但认识深度需进一步加强。大基地建设涉及财政、能源、林草、电网、金融等多个领域,面临的是系统问题,需要强有力的财政资金支持、土地资源匹配、新能源建设和消纳指标保障等系统性和全局性“一揽子”政策支撑。
王彦奎建议,相关部门应立即着手进行全国光伏治沙工作的摸底调研,在全国41个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的框架下,梳理新建一批光伏治沙试验示范项目,对光伏治沙面临的全局性和地域性问题开展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引导大型光伏基地有序建设,将其打造成为与“三峡工程”和“三北工程”同等影响力的超大型国家战略工程项目。
行业发展离不开标准支撑。王彦奎指出,随着“沙戈荒”项目陆续上马、建设、施工、运营,也势必会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一定影响,建议科技部门尽快组织专家研究出台光伏治沙的技术模式和相关标准规范,坚持生态优先,对风电光伏电站与生态环境的互馈关系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估,尽早积累监测数据,为新能源开发和荒漠化防治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形成支撑,并推动建立以中国光伏治沙为蓝本的国际光伏治沙融合发展模式与标准。
文 | 本报记者 卢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