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年经济危机被列为19世纪全球经济危机标志性事件之一,也是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由于19世纪50年代世界贸易急剧扩张,经济危机一触即发,从美国的冶金业和棉纺织业波及到银行、金融等各个行业和部门,然后从美国迅速向英国、法国、德国、印度、俄国等国家蔓延。深刻认识1857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因后果,对于分析和防范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亦具有现实解释意义。
(一)
1847年经济危机结束后世界开始进入周期性高涨时期。国际贸易急剧增长,机器工业和运输业大幅发展,新兴国家和新兴部门纷纷加入到国际商品流通的大环境,美国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发现金矿,这些都加速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张。
1857年经济危机起因是投机之风盛行。在1848年至1858年期间,英国对美国铁路建设进行大量投资,美国建成的铁路里程高达33000公里,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的总和。即使英国在19世纪40年代的建设热潮中,铁路铺设里程也仅8000公里。到1956年,美国铁路建设已经贡献了全国GDP的约25%。铁路建设的热潮也带动了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开启了华尔街的迅速扩张,美国的银行数量激增,信贷规模迅速扩张,大量的铁路债券和铁路股票在华尔街挂牌发行。
非理性繁荣中危机四伏。铁路作为一个被政策催熟的行业,无序竞争和滥造问题凸显。1850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土地赠与法》,通过赠与土地刺激铁路开发建设,催生了数百家铁路公司,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准则,全国铁轨的宽窄都不统一。大量重复建设导致票价恶性竞争,铁路公司真正盈利的凤毛麟角,依托铁路行业的华尔街大蓝筹股风险重重。1857年,密歇根中央铁路的股票因其总裁辞职而率先下跌,成为压倒铁路繁荣预期的第一根稻草。市场开始质疑铁路行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其他铁路蓝筹股纷纷跟跌,成为刺破铁路泡沫的开始。同时,铁路公司因无力偿债造成了银行大量坏账,进一步引爆了影子银行的违约风险,又反过来进一步刺激铁路股的下跌。1857年华尔街的公司开始进入了破产潮。
黄金外流与僵化的货币政策也是这次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1844年英国政府制定了《英格兰银行法》(又称《皮尔法令》),该法令以李嘉图的通货原理为基础,将英格兰银行分为发行部和银行部,并将发行部印制的银行券总值与其贵金属(主要指黄金)储备量挂钩。《英格兰银行法》得到了严格执行,但是在19世纪50年代前期英国依然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黄金外流,造成货币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致使银行不断提高贴现率,动摇了银行信用,大量储户提取存款,出现“贴现恐慌”,最终导致英格兰银行由于无支付能力而面临破产的风险,加剧了1857年在美国首先爆发的经济危机,最终导致世界市场陷于混乱。
生产相对过剩与国际贸易并存加剧了经济危机的爆发。在1825年英国就已经存在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在19世纪50年代,法国、美国、德国等也存在生产相对过剩危机。随着工业以及运输业迎来革命性变革,国际市场逐渐建立并且不断扩张,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家间的经济波动愈发敏感。英国对美国的冲击成为导火索,借助美国铁路行业的蓬勃发展,英国用低价出售的工业品充斥着美国市场,严重阻碍了美国冶金业和棉纺织业等重要工业部门的发展,导致美国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愈发剧烈,直接引爆美国经济危机。
(二)
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美国各经济部门。美国的银行、金融公司和工业企业大规模倒闭。据统计,仅仅在1857年,就有近5000家企业破产,所涉及的资本总额高达29180万美元。在1857年秋,美国进一步爆发了货币危机,整个银行系统处于瘫痪状态,在10月中旬更是达到了顶点,当时纽约63家银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贴现率高达60%,股票市场暴跌20%—50%,铁路公司的股票跌幅高达80%以上。美国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疯狂的国际贸易扩张所产生的破坏力波及到全世界,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破产浪潮,工厂停工、商业亏损、农业停滞、财政崩溃和银行破产,绝望笼罩着世界。
严重的失业、贫困、饥饿甚至饥荒问题接续而来。经济危机破坏了工商业正常的生产秩序,造成大规模的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在这一时期,在人口总数不到100万人的纽约失业者就超过了4万人,苏格兰和威尔士赤贫者数量增加了109364人,各国工人工资水平下降了一半甚至更多。大量失业导致生存危机、饥饿与死亡威胁凸显,社会整体购买力急剧萎缩,工业生产过剩和消费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尖锐,最终形成了社会动荡、民生艰难的恶性结果。
经济危机引发社会矛盾加剧。为摆脱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工业垄断和金融霸权将其影响转嫁给殖民地国家。由于英国技术和设备先进,产业竞争力强,有能力利用危机向外低价倾销,英国工业率先从危机中恢复过来,到1858年下半年出口额有了明显增长,但却给其他国家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引发了美国的政治危机,并在1861年爆发了美国的“南北战争”。另外,英国和法国加快对外殖民扩张,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三)
投机狂欢终有落下帷幕的时刻,1857年经济危机启示我们,当市场理性被严重干扰,投机泡沫终将破灭。需要时刻警惕和理性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机理和应对策略,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
建立前瞻性的预期管理机制。1857年经济危机,由于缺乏预期管理工具,无法及时纠偏经营主体的错误预期,最终导致金融泡沫引发危机。为防范和应对危机,一是要完善政府职能部门与经营主体之间的双向沟通协调机制,为稳定预期提供前瞻性支撑。二是推动政策制定实施公开透明化衔接,降低经营主体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通过有效引导公众预期和行为来加强宏观调控实现,平滑经济波动的目标。三是加强对国际宏观金融政策的预研预判,充分评估对国内金融环境和政策调控的影响,并将其纳入预期管理决策框架,最大程度减轻国际金融波动的影响。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基建投资新机制。铁路投资的过度泡沫化是导致1857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一方面要新旧结合、稳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缓解相关行业下行压力,这对扩大总需求、实现传统基建软着陆和稳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以绿色融资为主的新基建,聚焦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重点领域打造绿色资产,推动政府融资平台资产向绿色资产方向进行配置,撬动全社会对绿色经济的投资,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
筑牢金融监管防火墙。1857年经济危机表明缺乏监管的金融业,极易导致信用过度膨胀,从而偏离实体经济需求,最终成为危机的“导火索”和“助燃剂”。面对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要加快健全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筑牢系统性金融风险防线。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逐步完成分业监管模式向统一监管模式的转变,抑制金融机构过度承担风险的行为,避免风险传导,维护好国家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