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回报”“高收益”,听起来很诱人,70多岁的王老太太就被这两句话给骗了300多万。来看报道。
赵女士口中的她是黄某,今年40岁,是一家基金公司的业务员。2016年,赵女士成为了黄某的客户,开始在黄某所在的基金公司进行投资理财,总投资额达450余万元。
赵女士母亲姓王,76岁了。黄某告诉王老太太,有一个投资项目,回报高,年回报率10%,收益稳定,100万元起投。王老太太手里只有30万元的闲钱,没法参与这个项目的投资。
可以“拼单式”投资,王老太太同意了。王老太太说,女儿已经在这家基金公司投资两三年了,所以对黄某十分信任。2018年12月17日,王老太太向黄某个人账户转账了30万元。
黄某将30万元转入了基金公司平台进行运作。不久后,王老太太就拿到了约定的利息和本金。看着手里实实在在的收益,王老太太更加相信了。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间,王老太太陆续向黄某个人账户转账20多次,金额达280万元。
黄某告诉王老太太,因为是多人“拼单”,所以没法和公司签订正式合同。黄某每次都会给王老太太一份承诺书,从2018年12月到 2020年2月间,王老太太收到了22份承诺书。承诺书上包含汇款金额、投资项目、年化收益、投资期限、合同编号、返还本金和利息的途径等信息。王老太太说,起初,黄某每个月都按时支付利息,2020年7月,王老太太没有收到利息。
出于信任,王老太太只是催促黄某返还本金利息,并未和女儿坦白这次“拼单”投资。转眼半年过去了。2020年12月,赵女士来到基金公司办理业务,无意间听说母亲也在黄某处进行了投资。
赵女士立刻联系了母亲,得知黄某半年没有支付利息了。赵女士找到了基金公司领导。基金公司领导说,早在2020年4月份,黄某就辞职了。
黄某出具的承诺书是假的,基金公司根本就没有王老太太的投资备案,王老太太的钱去哪了?
王老太太的投资款是打到了黄某的个人银行账号,黄某并未将钱打入基金公司账户,而是转入了自己的股票账号。黄某炒股亏了,无力支付王老太太利息。
除去王老太太收到的50余万的本金和利息,王老太太投资的260余万元都打了水漂。
2021年6月,黄某被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抓获归案。朝阳区人民检察院以黄某涉嫌诈骗罪提起公诉,2021年12月24日,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
黄某不服一审法院判决,上诉至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黄某辩称,自己的行为是职务侵占,不应认定为诈骗罪。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黄某以购买基金公司产品为幌子,通过虚构合同编号的方式,从王老太太处骗取投资款,后将所骗款项转入个人股票账户,用于购买股票,实际钱款并未进入基金公司账户,黄某的行为应认定为诈骗罪。终审驳回了黄某的上诉,维持原判。
记者:郭晶
来源: 法治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