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王“上海莱士”跌落神坛后,该如何回血?
上海莱士在生物领域,算是一家比较火的公司。
血液制品的特殊性是一个原因,主要还是折腾的动静太大了。
我们经常把在行业内有优异表现的公司戏谑的称为“某茅”,很显然上海莱士仅仅一顶“血茅”的帽子,还真无法承载当年的辉煌。
所以人送外号——血王。
这并不夸张,2013年上海莱士市值才区区80亿,2015年市值就过千亿。
不到三年时间,翻了15倍,试问:谁与争锋?
如今四百多亿的市值,看起来似乎有点惨,其实这只能怪当年太疯狂。
一、公司
上海莱士其实是一家比较特殊的公司,已经没有实控人。
如今“徐俊”执掌公司,不过徐俊一直都是在公司做科研,之前公开露面的次数也不多,我看到过他的一次采访。
那还是在2020年的时候,徐俊是副总经理,接受采访的专题是“上海莱士30年零失误背后的秘密”。
主要讲的是血浆采集以及产品研发方面的事情,很显然徐俊并不是一位擅长资本运作的人,但是今年4月份,徐俊被选为第五任董事长,不得不说有一丝怪异。
上海莱士之前那么火,跟他的资本运作关系很大,而且也很复杂,下面讲几个有意思的事情。
1、新生
上海莱士虽然是一家民企,而且正好在血液制品这个特殊行业,公司的发展却显得有点“不合群”。
我们正常理解的这类高科技民企,都是创始人艰苦创业,经历诸多磨难,最后研发出厉害的产品。
上海莱士不一样,1988年,上海血液中心与美国莱士共同成立了“莱士有限”,各持股50%。
2004年“科瑞天诚”这家公司从上海血液中心接手了50%股权。
这一年正好是我国整顿血液制品市场的时候,因为河南地区当时由于采集血浆不规范,导致病毒传播。
科瑞天诚是“郑跃文”旗下的投资公司。
在2013年之前,“莱士有限”表现都平平无奇,虽然2008年上市,但是市值仅仅50亿左右,波动也很小,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家公司的存在。
2、收购邦和药业
从2013年开始,上海莱士就像变了个人,很有“闪亮登场”的感觉,知名度就是这个时候打开的。
一滴血,红遍股市。
其实在收购邦和药业之前,还有一波操作,那就是准备收购“泰邦生物”,不过没能成功。
失败后不到一个月,就开始收购“邦和药业”,这个收购过程,是很精彩的。
大概过程是“科瑞天诚”买下31.17%的股权,价格5.61亿,然后另一家投资公司“新疆华建恒业”,买下31.83%的股权,价格5.73亿。
然后,科瑞天诚、新疆华建恒业和邦和药业原大股东”傅建平“这三方,以每股19.22元的价格,受让了上海莱士发行的九千多万股,买下他们名下的邦和药业股份。
也就是成功把邦和药业注入上市公司。
这里面是不是有个疑问,既然是上海莱士要收购邦和药业,为什么还冒出个第三方“新疆华建恒业”?
首先上海莱士当时账上没这么多现金,从收购价格来看,邦和药业估值18个亿,而2013年公司账上只有三个多亿的货币资金,期末现金及等价物余额也才3.3亿。
这个时候上海莱士先要全资收购,要么举债,要么增发。
贷款不现实,公司总资产才15.8亿,而且资产负债率已经有30%。
而增发的话,会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邦和药业小股东短时间不能退出,第二个是大股东股权会被稀释。
这个时候“新疆华建恒业”作为中间方的身份出场,直接买下邦和药业小股东手里股权,让他们全部退出,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然后“科瑞天诚”作为上海莱士的大股东,在邦和药业注入上市公司之前,就已经买下31.17%的股权。
那这个时候上海莱士再从他们三方手里接手邦和药业,“科瑞天诚”在上海莱士的持股,不但没有被稀释,反而增加了。
这就叫“过桥收购”。
你看所有人的利益都得到了充分满足,但是这里面就埋下来一个隐患。
要知道“科瑞天诚”只是一家投资公司,本身没有实体经营,也就是没有收入,或者说账上钱很少,肯定拿不出5.61亿这么大笔资金。
答案可能都知道,“科瑞天诚”不断的质押上海莱士股权,获得融资。
但是随着重复这样的过桥收购方式,“科瑞天诚”资金压力越来越大,最后导致失去上海莱士的控制权。
当然这是后话,过程还长着。
3、收购同路生物
在收购邦和药业短短半年后,新动作就来了。
同路生物相对来说,要优质很多,邦和药业那个时候才2个血浆采集站,同路生物旗下可是有14.
而且在2013年,上海莱士的营收都不到5个亿。
而同路生物那一年的营收就已经超过4个亿,跟上海莱士的体量相差并不大。
其实同路生物是准备自己上市的,包括邦和药业也是,但是运气不好,那段时间等待上市的公司非常多,排队都排了好长。
都是看上市遥遥无期,才会想着卖给上海莱士变相上市。
由于情况类似,所以本次收购,几乎复制了邦和药业的收购方案。
不过这次没有第三方,科瑞天诚和莱士中国共同出资41.99亿,两者平分,买下同路生物79.2%的股权,两者各持股39.61%,都是大股东。
还有20.8%的股权在原大股东们的手里,相当于也是形成了三方。
接下来就简单了,上海莱士再一次增发约1.4亿股,每股价格为33.13元,买下上面那三方手里的89.77%同路生物股权。
很显然科瑞天诚肯定拿不出近21亿的现金,依然是质押上海莱士股权融资来的,质押比例已经接近77%。
后面还有几起收购就不细说了,都是用的“过桥收购”这个套路,不过也不得不承认“科瑞天诚”的胆子是真的大。
连续的收购让他的股权质押比例曾高达100%。
常规的做法是质押换取现金,然后并购,然后交给上市公司换得定增股权,然后解禁期到了就减持,换回现金后降低质押比例。
可是科瑞天诚不一样,在之前几乎没有减持,他确实很看好上海莱士这个“平台”。
不知道有没有细心的读者发现,我前面说“科瑞天诚”的时候,提到了一个名字叫“郑跃文”,按照我平时的习惯,肯定会说人名,不会用公司名称。
但是本文不一样,因为“郑跃文”的科瑞天诚也不是终极老大,别后还有人,叫“吴旭”。
这位在20年前,可是资本市场的名人啊,当年操盘了好多只“个股”。
大家也应该懂我这里说的“操盘”的意思,唉,往事就不多说了。
我也是2013年之后才关注上海莱士,不过当时也并没有多想,也没有去挖掘背后的信息。
直到突然发现吴旭成为了“科瑞天诚”的法人,这才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也发现上海莱士的“实控人”,其实一直都不是郑跃文,而是吴旭。
这里的“实控人”打了引号,名义上当然是郑跃文,但是实际上他连“科瑞天诚”三分之一的股权都没有。
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上海莱士前几年会那么痴迷于股市?
因为吴旭从出山的第一天开始,就是为股市运作而生。
比如2015年股市大震荡,上海莱士连续大涨两年后,也被千股跌停所拖累。
大股东科瑞天诚和二股东莱士中国,各投资20亿,用来回购股权。
40亿砸下去,只为保股价,可谓是疯狂无比,一般人还真干不出来。
事实也证明他成功了,在股灾面前,上海莱士很快就逆势回升,反而大涨了一个月。
4、股神
上海莱士被封为股神,虽然是开玩笑,但是人家高光时刻,成绩是真不错。
从2015年开始,不断筹集资金进入股市,而且金额巨大,上限达40亿。
开始两年收益很好,2015年赚了8.3亿,2016年赚了8.8亿。
但是2018年就惨了,亏了近20亿,导致上海莱士首次亏损。
也就是这个时候,股价一泻千里。
如上图所示,一直到现在都没回过神来。
同样被血洗的还有“科瑞天诚”,由于质押比例太高,吴旭也无力回天,上海莱士股东大换血。
国际血液制品龙头“基立福”以子公司GDS换股的方式,拿到上海莱士26.2%的股权。
到2019年,扛不住的吴旭减持上海莱士股权,导致“科瑞天诚”的持股表决权比例低于“基立福”。
而基立福发布公告“关于不谋求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承诺函”,让上海莱士处于无实控人境地。
很显然,“基立福”只想通过上海莱士在中国赚钱,没想如何经营。
不过好的一方面是吴旭不再执掌上海莱士,公司也不再投资股市,开始回归主业,业绩倒是慢慢在变好。
但是投资者对上海莱士的担心,似乎并没有消失,毕竟那么高的商誉,安全性是个问题。
如上图所示,上海莱士的商誉自从2013年之后,就一直高达50亿左右。
以当前的利润规模,根本容不得有什么“闪失”。
闪失的意思自行体悟。
上海莱士的故事太多了,对投资感兴趣的人来说,真的可以说是一本故事书。
故事很精彩,有辉煌,也有敏感话题。
正好今天上海莱士发布三季报,所以重提了一下往事,下面继续讲公司财务状况。
二、业绩
收盘之后,上海来时发布了2023年的三季度报告:
营业总收入59.35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9.87%,归母净利润为17.88亿元,同比去年11.46%,平均ROE为6.1%。
公司一季度利润7.19亿,二季度5.20亿,按此计算三季度利润为5.49亿,环比略高于二季度的业绩,同比大致与去年相当。
在当前大背景下,还算不错。
因为公司在血液制品行业的特殊龙头低位,市场一直给予了不错的估值,即便是在当前大盘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公司的股价表现也远好于同期指数的跌幅。
受疫情影响,2022年我国医院诊疗人次有所下降。
2022年我国医院月均诊疗人次3.3亿人,同比下降5.2%。
随着2023年疫情防控的缓解,常规诊疗活动复苏,血制品需求快速增长。
上海莱士营收的恢复,最直观的反馈就是带动公司现金流的恢复,相对与营收20%左右的增幅,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增长了60%以上,说明公司的回款能力大幅提升了。
由于公司三季度未披露具体财务明细项目,根据二季度的推测:
三季度的具体收入项,应该是延续了二季度的增长,收入增长得益于静丙与进口白蛋白产品的销售增长。
上半年影响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1)外汇损失:公司进口白蛋白销售占比约42%,二季度人民币汇率贬值6%,人民币贬值导致进口白蛋白的支付成本增加,产生较大汇兑损失;
2)上生所搬迁:公司自产血制品由于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搬迁,导致批签发延后,相应销售量大幅减少,库存环比一季度增加约1亿元。
若两项负面影响消除,预计二季度净利润应能实现15-20%增长。
上面两项因素中,人民币相对于美元货币依然处于贬值通道,在三季度未改变,因此汇兑成本并没有明显改善。
这在公司三季报营业成本项目中也有特别说明:
营业成本主要是进口白蛋白销售比重增加,其毛利率低于自产产品,故营业成本增加较大。
相对于去年同期,营业成本增加了26.88%,对利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下面再回顾一下上海莱士最近几年的财务变化趋势:
从营收和利润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到,2018年的暴雷的影响正在逐渐消除,公司在2021年营收重回增长轨道,利润也在同步恢复增长。
但是中低端血液制品的毛利一直处于下滑的趋势中,不仅仅是上海莱士如此,同行的华兰生物和其他几家公司也有这样的趋势。
公司能够维持较高估值的最大的原因,在于血液制品的稀缺性,然后由这个稀缺性所带来的良好的现金流模式,使得公司可以维持极低的负债率,完全可以依靠内部循环来进行扩张。
正因如此,公司没有长短期借款,除了经营性负债外,公司的有息负债为零,每年还可以收到不少利息收益。
公司的股价,也是依靠这些支撑的。
三、总结
上海莱士的基本面比较容易看明白,业绩也简单。
血液制品在国内属于稀缺资源,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是中低端血液制品的价格竞争也比较激烈,几大竞争对手都在想办法往高端升级。
因此所带来短期现状就是上海莱士的净资产收益率并不高。
其他方面,分几点来总结。
① 躺赚,研发投入不足。
血液制品的躺赚模式,使得公司在研发投入方面,一直比较保守。
可以看到,公司的研发投入,一直维持在一个多亿的水平,提升很慢,这可能也是导致公司的高端产品高毛利产品欠缺的主要因素。
长期来看,不见得就是什么好事。
② 分红有限
有一点我个人是不太明白的,公司账面躺着不少现金,但是每年的分红却很低,这也间接导致了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非常低。
当前公司账面仅仅是现金就躺了40个亿,而当前的股息率却连0.5%都不到,并且公司并没有大额的短期资本开支的需求。
赚到的钱不分红不投资,呆在账上吃非常低的股息,实际上对于投资者来讲,是不太友好的。
③ 推出员工持股计划调动公司人员积极性,利好业绩增长和产品研发。
公司推出员工持股计划,拟纳入员工不超过272人,其中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为7人。
本次员工持股计划的股份来源为公司股票回购的30%。员工持股计划购买回购股份的价格为3.61元/股。
员工持股计划首次授予权益部分以2023年至2025年三个会计年度作为业绩考核年度,2023、2023-2024、2023-2025年营业收入累计分别不低于74、160、250亿元,或2024、2025年有创新型/改良型生物制品临床申请获得批准。
关于这个激励方案,表面上看营收的门槛不低,但是“或”的部分,就没有那么高了。
怎么说呢,见仁见智吧。
③ 估值。
2018年那次事件之后,最近一两年公司的市盈率一致维持在20多倍波动。
从稀缺性来讲,这个估值显然是不高的,但是问题在于,公司研发后劲的问题,分红率低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的话,投资者的信心,也很难被提起来。
一家被外资基立福基金控股的公司,不分红不投入研发。
哎……一言难尽!
我做了下面这张《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表,里面精选了上百家优质的龙头公司,并附数万字的分析方法。
所有分析过的公司都会在上面这个表里更新数据。
一起探索企业基本面的研究,收获必然巨大。
小拇指,发财手点个赞......
#财经##股市分析##医药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