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已经并轨,企业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为何还有差距?
2014年10月,机关事业单位实施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和企业一样,开始参保缴费,退休后,养老金的发放纳入统筹,由养老基金统一支出,按理说,养老金已经并轨,企业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应该逐步拉平,可现实是企业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还有较大差距,整合各项官方数据来看,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在3100元左右,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则达到七八千元,两者相差两倍多。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首先来看养老金的计算公式,再透过公式分析企事业单位养老金存在差距的三大缘由。
并轨后,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者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65岁为101)。
基础养老金=所在地区养老金计发基数(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过渡性养老金=养老金计发基数x社保平均缴费指数x账户前工龄(视同缴费年限)x过渡性养老金计发系数。(注意:各地过渡性养老金计算方式略有差异)
了解了计算公式之后,我们再从工龄、缴费情况、年金等三方面来分析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存在养老金差距的原因,我们接着往下看。
第一,视同缴费年限是影响养老金多少的重要因素,工龄长短、工龄是否连续决定了视同缴费年限有多长,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往往更占优势。
从养老金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是每个退休人员都有的,而过渡性养老金只有具有视同缴费年限的退休人员才有。顾名思义,视同缴费年限就是没有实际缴费,而将其视为已经缴费的年限,通常是指在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前的连续工龄。为了给退休人员更好的退休待遇,同时做好社保制度实施的衔接,在退休时,社保部门会将退休人员这部分的工龄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给退休人员计发一笔过渡性养老金。
实际当中,事业单位工作性质相对企业更加稳定,且事业单位是从2014年10月改革后才开始参保缴费,因此2014年10月之前的工龄一般都能被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所以目前已经退休的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大多都有一笔过渡性养老金。而企业退休人员可能由于工作不连续,且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较早,大多数地区是在1992~1996年期间实施的,所以一方面可能缴费前的工龄没有被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另一方面参加工作就开始缴费或者视同缴费年限较短,且缴费指数较低,导致没有过渡性养老金,或过渡性养老金不高,基础养老金也不高。最终导致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领到的养老金产生一定的差距。
第二,养老金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始终未变,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缴费情况决定了养老金的多少。
退休人员领到多少养老金,除了和视同缴费年限有关外,还和自身的缴费情况密切相关,多缴多得,长缴多得。长期以来,大多数人只看到企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差距,却忽略了缴费的差距。一方面企业由于自身生产管理效益不同,工资水平不一,大多数低于事业单位,所以两者的缴费基数存在差距;另外两者虽然都是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但是选择按照工资的百分之多少缴费却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即两者缴费档次不同,导致最终累积下来的个人账户余额和缴费指数都存在差距,最终领到的养老金必然也会存在差距。
第三,年金也是影响养老金多少的重要因素。
年金虽然不是养老金,但。和养老金一样,都是退休后才领取的一笔钱,所以退休人员通常也将其视作养老金。企事业单位的年金有所不同,企业的年金一般叫做企业年金,事业单位的年金则叫做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而只有少数大型国企,央企才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因此大多数企业是没有企业年金的。而职业年金是事业单位改革后,所有在职的人员都需要缴纳的一笔钱,退休后自然都能领到职业年金,因此职业年金有无和职业年金的高低都会影响养老金的多少这也是企事业单位养老金存在差距的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养老金虽然已经并轨,但由于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缴费情况,以及年金制度的建立情况不同,导致目前两者养老金还有差距,不过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的待遇差距会逐渐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