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更新最近一期全国的财政收入数据,虽然1-4月份全国的卖地收入也就是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为11761亿元,继续延续下行势头,同比下降21.7%。但是,如果只看4月份的数据,土拍市场隐有玄机,似有转机。
2023年4月份,全国卖地收入实现3033亿元,同比下降0.7%,这个增速已经接近正值了,创下2021年12月份也就是一年多以来增速的新高。而3月份的时候,这个增速还是处于-23.2%的深跌状态。
之前讲过,房企拿地的改善才是楼市复苏的真正拐点,那么4月份卖地收入增速创新高,是不是意味着土拍市场“拐点”来临,楼市将迎来一波新的行情?
先梳理一下1-4月份单月的卖地收入情况。1-2月份全国累计卖地收入5627亿元,同比降幅由2022年12月份的19.3%扩大至29%,创下2022年7月份以来单月的新低。3月份全国实现卖地收入3101亿元,同比23.2%,降幅有所收窄,与2022年全年平均跌幅23.3%持平。
4月份实现卖地收入3033亿元,同比下降0.7%,几乎转正,同比降幅大幅收窄。但对比3月份的卖地收入,基本持平,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善,意味着4份卖地收入同比降幅的收窄更多的原因是受去年4月基数较低的影响,而非土地市场有所反弹。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卖地收入的延时性问题。土拍市场中土地出让金的支付一般有1-2个月的时间,因此财政收入中统计的卖地收入与土地市场中土地出让金总价款有一定的滞后,也就是说4月份的卖地收入有一部分受一季度土地市场成交的影响。
以1-3月份百城土地成交为例,出让总地价款累计同比降幅为9.0%,比2022年全年平均降幅23.8%可谓大幅收窄,但是并没有完全体现在财政部的一季度卖地收入中(一季度卖地收入同比下降27%)。显然,4月份卖地收入同比降幅的大幅收窄也有这部分收入延迟的影响。
事实上4月份虽然上海、广州、杭州、成都、重庆、合肥、长沙、无锡等多个一线、强二线热点城市进行了土地集中拍卖,其中不乏高溢价的“地王”出现,比如北京42家房企疯抢一块地,杭州60家房企参与摇号一块地,上海19宗地块中八成溢价出让;但是总的来说,土地交易市场仍然偏冷,并未形成明显的拐点。
有机构发布的数据就显示,4月份住宅用地供应与成交建筑面积同比分别减少了33.4%和45.2%,降幅较3月份反而有扩大之势,房企拿地也止步于热点城市与核心板块,市场冷热不均。
2023年1-4月份,全国300城住宅用地成交规模同比下降了33%,创下近十年来交易规模的最低水平;这种收缩还反映在供应量上,1-4月份住宅用地供地规模也同比下降了39%,显然这是一种战略性的收缩。
行业复苏不稳,减少土地供应量,当下的土拍行情或更意味着一种“确定性”的市场,热点城市、核心板块、规模化国央企和少部分优质民营房企,出让能被市场接受的好地块。
那么,新一轮的行情也就在这“确定性”的热点城市与核心板块之中,而不是全面的触底反弹。
(申明:凡转载本头条号原创文章,须取得授权,并注明“转载自【中国地标城策院】头条号@许子 原创文章”,否则视为侵权并被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