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创资讯分析师 王琦
【导语】今年或出现近十年来首次水泥全行业亏损的局面。拓展产品线,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更高的品牌价值,提升品牌溢价,将是提升企业盈利空间的最佳经营策略。
2023年,水泥行业未能迎来转机,价格和需求的下行令行业盈利能力受到严峻考验。叠加居高不下的生产成本,水泥企业面临着比2015年前后更为严峻的市场环境。今年一季度,水泥企业盈利普遍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甚至领先的头部企业也出现利润减半甚至亏损的罕见情况。这种情况下,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拓宽盈利空间就成为摆在水泥企业面前最紧迫的问题,也是企业未来生存的关键。
春节后需求的反弹昙花一现
2022年水泥市场价格总体下跌,利润下滑幅度也较大,被视为水泥行业发展平台期的结束。在今年春节后,3月份水泥市场需求受到快速启动的基建施工带动,同比出现两位数的增长。水泥价格也同步出现反弹,市场似乎一扫过去一年的颓势,开始出现向好的迹象。然而,短暂的乐观表现后,很快房地产市场的疲态继续拖累了水泥需求的复苏。基建施工的力度也明显放缓,资金充裕的表现仅持续了短短一个月左右,各地区不同类型的施工项目,都在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水泥需求也反季节性出现环比下降的局面,4-5月份逐月恶化。水泥价格也再次进入下跌阶段,连续两个月的下跌,令全国水泥均价跌入最近两年的最低点。全国范围内,水泥最低价格已经逼近200元/吨一线,几无意外,二季度的亏损面将会继续扩大。
袋装水泥市场现状
袋装市场需求量大,但增速放缓。由于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调控、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紧张等因素,散装水泥用量减少会更早。散装化趋势也已经发展到顶部,但是包括老旧小区改造,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小规模建设需求仍然旺盛,水泥袋装市场需求量或持续增长。
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压力大。水泥袋装市场竞争者众多,包括本地品牌和外地品牌,产品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存在差异化。由于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竞争者之间主要通过低价来争夺市场份额,导致水泥袋装产品的平均价格更低,低端品种的利润空间相对缩小。
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随着国家对绿色、节能、低碳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消费者的绿色意识提高,水泥袋装产品的质量、性能、绿色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为提供高品质产品的企业带来机遇。另一方面,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水泥袋装产品面临着替代品的威胁,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市场变化。
袋装水泥自身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消费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使用了劣质原料、添加剂或混合其他材料,导致产品强度、稳定性、耐久性等方面不达标。
问题二:产品性能单一,难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和市场调研能力,只生产传统的矿渣、粉煤灰、砌筑等通用水泥,没有开发出具有特殊功能或特色的水泥袋装产品,如防水、防裂、抗渗、抗冻、抗盐等。竞争水平容易陷入价格竞争,没有产品附加值。
问题三:产品推广策略单一,难以形成品牌影响力。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缺乏营销专业人才和资金投入,只依靠传统的渠道销售和低价促销方式,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品牌宣传和推广体系,如广告、网络、社交媒体等。
袋装水泥对企业增收的价值
袋装水泥相当于散装水泥更容易获得品牌溢价,因为包装袋上的商标对于非专业的民用市场消费者而言,品牌是更直观的选择依据。因此大品牌天然可以获得更好的溢价,同时大企业往往拥有完整的生产环节,在成本控制上更具优势,更容易扩大利润空间。
策略一:水泥企业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和监管力度,确保产品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规范。同时,加强对消费者的质量承诺和售后服务,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策略二:加大技术创新和市场调研力度,开发出具有差异化和竞争力的水泥袋装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可以开发出具有防水、防裂、抗渗、抗冻、抗盐等功能的水泥袋装产品,或者开发出具有特色颜色、纹理、形状等的水泥袋装产品。大企业突出自身研发能力以及成本控制优势和小品牌形成显著的性能差距。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方法摆脱低水平。
策略三:制定多元化的产品推广策略,提升品牌影响力。例如,可以利用广告、网络、社交媒体等方式进行品牌宣传和推广,展示产品的优势和特点;可以与相关行业或领域进行合作或赞助活动,扩大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组织或参与各种展会、论坛、培训等活动,增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互动。
摆脱同质化竞争是逆境求生的关键
中国水泥企业在过去十余年高速发展阶段,新型干法旋窑生产工艺成为绝对主流,这也导致水泥产品质量逐渐拉近,同质化竞争的格局形成。竞争的着力点始终围绕价格展开,这也就导致需求收缩期,企业盈利大幅回撤。未来水泥行业发展,格局上必然是继续兼并重组,行业规模逐渐收拢。水泥企业也需要摆脱同质化竞争,在更细分的领域寻找同行之间的差异化。产品一旦可以做到提供更有针对性,更优质的性能,也就可以承载更大的附加值,进而也将扩大产品的利润空间。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