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式挂牌成立,这里是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诞生地,并于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如今,光谷已成为武汉经济增长重要动力,也是中国光电子产业的重镇。
光谷土地面积仅为武汉的6%,经济总量、规上工业增速居武汉第一。2022年为武汉创造14%GDP,实现6%增速,截至2022年,光谷已聚集1.5万家光电子信息企业,产业集群年总营收突破5000亿元,成为武汉的创新高地。
2023年2月,湖北省发改委发布《武汉新城规划》,在规划蓝图中,光谷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寄予引领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厚望。同时,光谷今年开启推动实现“中国光谷”到“世界光谷”的品牌升级。未来,中国光谷的发展也将辐射周边地带,带动武汉都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通过数据带你解码武汉光谷,从“一束光”发展到“武汉新城”,光谷做对了什么?
1.2022年光谷贡献武汉14% GDP
工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速13.1%
2012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启动建设光谷新中心,从卓刀泉一路向东扩容,变成了如今占地518平方公里的中国光谷。这十年间,光谷不仅实现了物理空间上的延伸,也实现了科技之城的建构。
作为武汉的创新动能,企业和人才“用脚投票”持续入驻光谷。十年间,光谷企业数量和人口规模快速扩大,2022年光谷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8万家,其中企业数量突破12万家,相较2012年增长5倍。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增至553家,工业增加值平均每年以13.1%的速度增长。
光谷也有越来越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仅2022年光谷就有7家企业上市。截至2022年,武汉近三分之二上市公司聚集于光谷,共拥有60家上市企业,是十年前的两倍。
光谷逐渐成为武汉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引擎”,GDP占比逐年增长。
2018年至2022年,光谷占武汉GDP比重持续上涨,2022年占地6%的光谷贡献了武汉14%的经济总量。2020年,受疫情影响,武汉GDP下滑4.9%,而光谷逆势增长,较2019年增长5.1%。2022年,光谷GDP增长6%,超武汉整体增长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武汉第一。
如今的光谷不仅是全球最大光纤光缆研制基地,占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二、国际市场的四分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还是中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之一。
光谷的未来仍有很大想象空间,从光电子产业出发,不断布局新产业。目前,光谷逐步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等五大千亿级产业为主导,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数字经济两大新兴领域蓬勃发展的“5+2”产业体系。
2. 高新企业总数实现“三连跳”
2022年光谷高新企业占武汉43.2%
在光谷5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隐藏着许多高新企业,他们是光谷发展的“稳定器”。过去3年,光谷高新技术企业保持两位数增长,高新企业总数实现“三连跳”。2013年,光谷高新技术企业671家,到2022年,达5249家,十年增长6.8倍。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3%,约占武汉的43.2%。
光谷是如何成为武汉高新技术企业的“大本营”?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走访发现,这得益于光谷构建一条“孵化器-初创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诞生新产业”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链条,营造友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针对不同阶段企业,光谷出台扶持政策,此外,还从资本、平台、人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比如,联合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帮助企业获得创业投资,搭建企业上市“绿色通道”……
2022年,光谷国家级创业载体共计74家,占湖北省的三分之一。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持续增加,2022年分别达26家和43家。
此外,武汉还是高校云集的“教育大城”,人才、科研资源丰富和科技金融机构聚集,让更多企业和创业者选择光谷。
2022年武汉地区共有99个科技研究结构和3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加之华中科技大学等一众高校云集,2022年光谷科技金融企业超过1500家,政府、市场双双“牵手”企业,为初创企业或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来源,去年超过120家企业获得135亿元融资。
2022年光谷科技型中小企业近4000家,占武汉的45.7%,瞪羚企业数量达559家。人们经常将进入跳跃式发展态势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称为“瞪羚企业”,他们是光谷科技创新的领跑者。2022年光谷瞪羚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1.4%,其中新晋企业245家,达历史最高。
3.中部科技创新大走廊:
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倍
2022年,经报国务院审核同意,科技部、发改委联合批复《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规划》,武汉成为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国际科创中心和成渝区域科创中心之后,上升至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规划》提出,以东湖科学城、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为主阵地,并给出时间表和路线图。
过去十年,光谷“四上”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2021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以色列相当。2022年,光谷再次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9.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倍。据东湖高新区2023年工作报告,2022年光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5%,东湖科学城建设已初见成效。
除了武汉市政府发力,光谷企业也重视自身研发能力。2022年光谷多数上市公司研发费用上涨,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0%。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烽火通信2022年研发费用达41.02亿元,同比增长17.27%,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高达14.21%。
2022年光谷拥有专利数量快速增长,发明专利数量占武汉的58.8%。去年,光谷拥有专利授权量3.56万件,同比增长14.1%,占武汉的39.8%。光谷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55件,是武汉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此外,中国专利奖是中国专利领域的最高荣誉,今年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光谷有10个项目获奖。
4.从光谷出发 武汉新城未来如何高质量发展?
今年2月,湖北省发改委发布《武汉新城规划》,计划在武鄂黄黄地理中心设立一座横跨武汉、鄂州两地的新城。这座新城肩负着推动武鄂黄黄一体化建设、引领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厚望。
在武汉新城的规划蓝图中,光谷片区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东湖高新区74.3%区域面积纳入规划范围,占武汉新城规划面积的53.5%。今年4月,《加快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布,要求推进建设武汉新城跨组团联系通道,促进各片区深度嵌入东湖高新区产业链。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是贯通武汉都市圈核心区,带动湖北全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它以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为核心承载区,联动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区、江夏区,辐射带动鄂州市、黄石市、黄冈市、咸宁市。
早在2016年,武汉就与黄冈着手打造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承接武汉光谷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外溢产业。鄂州葛店经开区对接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链,共建光电信息产业聚集区。目前,鄂州葛店187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100多家都与光谷产业链有协作关系。咸宁则加强与光谷合作,持续布局生命健康、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黄石利用“科创飞地”——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解决人才引入难题。
2022年,武、鄂、黄、黄、咸五地经济总量达2.68万亿元,相比2018年增长26.3%。咸宁经济增长最快,相较2018年增长29%。2022年,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成为咸宁增长较快的两个工业行业,分别增长45.8%和37.5%。此外,黄冈、黄石增速均超过武汉,黄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27.9亿元,占GDP比重11.93%。
今年3月,武汉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发布,在未来三年光谷将肩负更多使命。《方案》提出武鄂黄黄将打造武汉都市圈核心区,并要求武汉都市圈要发挥武汉科创资源密集优势,加强创新协同,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