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化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最近看到条友消息称,中国负债人人数已达7亿,平均负债13万元。又看到,我所在的贵州省地方政府负债1.2万亿。
那么,接下来,我争取从债务的形成原因、债务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债务问题处理的必要性、债务化解方案的思考,来谈谈个人的想法。
因为本人从事地方金融行业10多年,学的又是宏观经济(虽然大部分都已还老师了),债务一大堆,所以呢,自我感觉有些观点还是有独到之处的,但毕竟能力有限,错误和不足之处,望各位条友能批评指正。
内容比较长,还得分好几篇来阐述,因此,啤酒花生准备好,开始吃瓜。
为什么会负债
2015年,记住,在我的观念里,这是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年。
企业主们,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慢慢发现资金流动性不够了,以前要应急,挤一挤,几十几百万还是能有的,就算差一点,找朋友拆借一下,或者找小贷公司,甚至是找高利贷,最终结果总是能解决公司发展的资金问题。眼瞅着越来越大的规模,越来越具有综合性的产业结构,通过各块紧缩的成本,欣欣向荣的人才,思考着营业额再突破一点就能准备IPO,那个男人不开心。可,偿还了几笔银行贷款后,怎么一下子就找不到钱了呢?以前为了扩大规模而借额度大的钱都容易,现在为了凑点进原材料的小额款项都那么难?于是……
70年代的达人们,有着相对稳定的工作,在社会各块都算是中流砥柱,基于稳扎稳打的特质,一切都按部就班运行着。可某天,一直看好的朋友突然还不上钱了;一直按时付息的某公司突然就被公安以涉嫌非吸查封了……。各种的突然居然还不是结束,单位的福利开始变少了;投资的某公司开始没有分红还得不断输血;有着灰色收入的线断了,身边不断有领导同事被双规;流年不利,祸不单行,各种糟心的事一桩桩的来。
80年代的苦哈哈们,事业正开始好转,房贷的压力也基本能扛住,各种赚钱的机会都正向敢于拼搏的人招手:互联网+概念;金融行业因为这代人而百花齐放,P2P更是融合了互联网+金融概念而攀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敢于超前消费的观念,预估未来的收益后敢于提豪车、购奢侈品;众人拾柴火焰高,经济一片欣欣向荣,人人笑靥如花。可某天,潮水退去了,隐藏在海水下的犯罪行为被追究;身体单薄裸泳的,四处奔走只为生存;三胎政策?别想了,还是赶紧送下一单吧。
90年代的老板们,还在大学时,可能就得经历“校园贷”的考验。步入社会时就迎来了网购的春天,拿着父母的钱一头扎进网店的漩涡;或者是含着宝玉出生,步入社会就准备把家族产业推向高峰,却没注意“富二代”和“负二代”读音那么的近;或者有权的,准备作死般的“坑爹”。有个数据显示,某宝上开网店的,淘汰率不低于95%,而且,网店并不是0投入,网店也是需要装修的,也是需要广告投入的。
美好的生活,对未来更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想,这种情怀,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满篇都写着:怀念。
站在广义的高处,试着思考钱怎么就没了呢?怎么就负债了?
假设小镇上有100人,小镇只有某社有100元钱。某店把100元贷了出来,向A购了100元的货,A又向B买了100元的东西,一年内,100元在小镇100个人手里都交易了一次。那么,年终时这张100元为小镇的GDP贡献了多少呢?100*100=10000元,没错,就是1万元。
继续假设,第二年初,某店用货物继续贷款,又贷了1000元,也同样的都流转了一次。那么年终时,这市场上的1100元货币就为GDP贡献了1100*100=110000元,较上年GDP增加了1000%。
这种时候,100个人每个人每年都花了1100元,每个人都幸福满满。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引入利润率而导致的价格变动、引入银行利息变动及还款因素、引入小镇上100人生产的东西超过小镇需求等等,局面会变得特别复杂,我不去探讨。只探讨偿还某社600元,小镇上每人每年花的钱就只有500元了。
那这种突然的缩水,小镇居民肯定能想到可以赊欠,假定都赊欠1000元,每人每年可花的钱实际相当于1500元,幸福感又起来了,是不是最强了?不,还可以更强。赊欠额度上涨的某天,最上面来了4000元,上面配套了16000元,某社开始大规模放款,小镇迎来真正的春天,路宽了,住房统一整齐了,工厂开始扩建了,小车开始在路上跑了。
10多年过去,某社按10%年化收息,按3%支付存款利息,小镇上有20500元的现金在流动,但小镇向某社的债务那绝对超过20500元。
某一天,负债累累的工厂突然倒闭了。经了解,该厂固定资产2万元,应收款2万元;负债:某社的12000元,小镇居民的合计1万,其他负债2000元;欠税款1000元,滞纳金及罚款1000元;查盈利负债情况发现:该厂毛利率25%,每月销售额约0.6万,毛利1500元,支付小镇居民利息400元,某社60元,员工工资800元,缴税约420元,净利润约-180元。
这样的工厂会倒闭吗?
老板倒苦水:现在这样的厂到处是,购买安装了某科技研究院的技术设备,产品还勉强卖得动,利润率也可观,很多这样的厂早就倒闭了,我坚持到现在,就是舍不得自己亲手养大的娃。为了抢占市场,为了稳住大企业客户,利润基本没有,还垫资。应收的2万,成本1.5万我是实实在在花出去了的啊,现在进原材料的资金都挤不出来了。
小镇沸腾了,鼓捣了一通,最后某社将债权以3600元卖给了某资管公司,这件事也就逐渐过去了。但很多事却一直在演变:银行开始抽贷,感觉灵敏的人开始收账,小镇的现金在缩水,直到2015年,小镇没钱了。
放眼望去,整齐漂亮的房子傍山而居;明亮的小河优美转身,倒影着西边的斜阳;宽宽的水泥路旁,银杏树结了果;下班的工人呼唤着奔向小酒馆;扛着犁牵着牛的老农,身后是一片整齐的水田;插秧的妇女偶尔传来几段山歌。可危机依然还是来了:基本停产的工厂,下降且拖欠的工资,下跌房价,外面不断涌入的新产品,各种次第收割财富的没听说过的模式。小镇居民不懂了,怎么挣不到钱了呢?怎么负债那么多?
是房开。他用低价征收土地,然后盖了房高价卖给我们,吸老百姓的血,还逼着咋们欠银行的钱。房开老板站在楼顶不服气:我是高价拍的7亩土地,容积率3,共建设1.4万方,住宅平均120方一套,共100套,给你们人手一套,商业2000方,给你们做生意。我想着住宅刚好够覆盖成本,我就赚商业。哪知道拍了地却不能贷款,只能找你们高息借款,然后住宅还有30套在手里,商业更是因为某宝的影响卖不出去,免10年房租才引进了知名某超市进入。现在我投的钱收不回来,还欠一屁股的债,税款都交不起。
是高利贷。现在各行各业都那么难,他们还3%的月息。憔悴的老板急了。我前些年是赚了些钱,但是减去高额的人力成本、资金成本,也没多少啊,而且这几年好多款都回不来,赚的和老本全砸里面了,我都想着找东北大汉来催债。门口还有一堆要债的,税务局还在财务室查账呢。
那是银行?可他们那么低的利息,怎么可能。
政府的平台公司?那更不可能了,这些年,基础建设一直没停,小镇都评上100最美小镇了。而且平台公司欠的可都是外面那些大额的融资呢。
钱,人民币,在国家的信用下面,是一般等价物。它能毫无阻碍的流通,它可以购买资产、商品、服务,它就像阳光穿过三棱镜,所过之处留下美丽的色彩。上面的假设中,100元在小镇留下10000元的色彩,银行按照抵押率60%计算,最高可匹配6000元的贷款,假设6000元贷款都是购买固定资产且流通100次,这下美丽的色彩有610000元,银行最高又可匹配360000元,这样在来两次,约合13亿。这种裂变式的发展是相当恐怖的。如果出现产能过剩、利润率不能覆盖税款和利息的时候,泡沫破裂,三菱镜卡住了,然后,美丽的色彩变成鲜红的血色。
还有一点,三菱镜在划过白纸留下美丽色彩的时候,会逐渐变轻。按照汉代三十税一的税率(这应该不是商业流通的税率)计算,约33次就已全部回到朝廷。
写到这,不禁唏嘘,别怪我们没有管控住自己的欲望,是我们早已登上了这艘穿过泡沫的列车,沿途能看到的都是生产力飞速发展留下战场,能听到的是各种因生产关系调整被甩下列车的不甘。
奔跑,从来就没停止过。不管,你,是狼,是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