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广西发改委发布了一则《政府投资条例》征求意见引起了市场的极大关注。
这个征求意见稿第十五条提到:
不得通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举债或者变相融资,不得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融资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或者承诺偿还,不得采取代建方式委托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施建设未落实资金来源的项目,不得新组建以政府性融资功能为主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严禁新设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严格防范新增政府隐性债务。
另外这条规定还提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对外投融资应当遵循审慎原则,严格控制资产负债率,不得脱离实际过度举债。
国有企业以市场化方式融资建设的项目,无后续资金保障以及因决策失误难以继续实施的,应按照“谁举债、谁负责”的原则,由国有企业自行负责清理处置,政府不承担偿还债务责任。
这条规定可谓是一石起千浪,让城投债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甚至有很多人担心城投债会爆雷。
最近两年时间出现城投债违约的事情并不少,从一些地方城投债的实际表现来看,有不少地方城投债到期之后,都不能顺利偿还,最终都只能延长偿还期限。
从上海票交所披露的商票逾期名单来看,2023年1-4月城投涉及商票逾期的事件数量达139次,较2022年同期的32次明显增加。
虽然这种违约只是个别现象,但如果未来楼市表现持续低迷,地方土地财政收入没有明显改观,那城投债出现违约的风险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而城投债本身就是以政府作为背书的一种市场融资行为,属于一种国有企业融资,如果未来地方政府跟城投债撇清关系,不愿意为城投债兜底,那城投债的偿还压力会进一步上升。
过去几十年,我国城投债发展非常迅猛,很多地方都通过建立各种融资平台来融资,用于建设基础设施,用于棚改,用于市政建设等等。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9月末,全国发债城投平台共有3153家,整个2022年,城投平台发债规模为48453.97亿元,净融资规模为10965.75亿元。
另外截至2022年12月末,全国存量城投债数量共计有20758只,各省城投债余额达到15.24万亿。
当然上面我们所提到的这些都是显性负债,实际上城投平台还有一些隐性负债,根据申万宏源发布的研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wind口径(剔除子公司,合并报表)城投平台有息债务规模为42.98万亿元,有息债务占总债务的比例达到65.06%。
看到这些数据,大家是不是倒吸一口凉气?
这还没完,最近两年时间在地方土地财政收入减少的背景下,城投债的回款也明显放缓,应收账款余额在不断增加,截至2022年末,城投平台应收款项类资产规模约为14.4万亿元。
与账款回收慢相比,这两年时间却是各大城投债集中到期的时间,截至2022年末,城投债短期债务存量11.93亿元,同比增速上升至18.53%,在有息债务中的占比达到27.77%,其中2023年到期规模大约是5.7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2%,创历史新高。
面对集中到期的债务城投平台,如何去应对?如果没有政府担保,是否会出现爆雷?我相信大家对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关心的。
不过从整体来说,目前我国的城投债还是比较安全的。
一方面是城投平台的负债率没有大家想象那么高。
截至2022年末,大多数城投平台的资产负债率都低于70%,全国各大城投平台的资产负债率均值为55.63%,资产负债率中位数为57.49%。
而且这两年我国也加大对城投平台的监管,城投平台的融资规模有所缩减,所以资产负债率整体也有所回落。
另一方面,城投债的解决有多种出路。
虽然目前城投债的债务余额比较多,甚至市场还传出个别城投债出现逾期的消息,但从整体来说,城投债风险可控。
即便一些城投平台出现逾期,也有多种方案去解决。
实际上从前两年开始,国家就意识到城投平台可能存在的问题,所以先后推出了多个化债指导意见。
从一些城投平台的实际操作来看,面对到期债务无法偿还,一般有几种方式可以采用:
第1个是跟债权方协商延期还款,以时间换空间,最长延期有可能达到20年以上。
第2个是引入资管公司,目前我国有很多不良资产处置公司,现在有一些国家级的资管公司已经开始介入到地方城投债当中。
第3个是拍卖资产,虽然目前各大城投平台的负债比较高,但对应的资产规模也不小,很多城投平台都有大量的土地和工程项目,将这些资产拍卖之后也能够回笼很多资金。
第4个是合并重整,目前我国有很多城投平台,不同城投平台实力不一样,从长期来看,大平台合并小平台很有可能是解决一些地方城投债的重要出路之一。
由此可见,解决地方城投债的出路还是比较多的。
当然对于城投平台来说,真正想要化解债务风险,最根本还是要积极进行结构转型,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只有盈利能力变强了才能应对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