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锑资源储量世界第一、锑品产量世界第一、锑产品质量世界第一,这是“世界锑都”冷水江市锡矿山取得的荣耀。
植被荒芜、水体污染、土地荒凉,地表裸露,不见丝毫绿意,这曾是荣耀背后的创伤。
作为湖南最早的工业基地,锡矿山拥有长达120年的开采历史,为湖南的发展贡献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但长时期、粗放式的开采和冶炼,也给锡矿山的生态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矿山修复刻不容缓。党的十八大以来,锡矿山地区相继被纳入全国38个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区域,湖南省湘江流域与洞庭湖保护五大重点区域。
“十多年时间,投资近22亿元,实施了110多个项目,安全处置了7500万吨历史遗留固废。”冷水江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刘温东介绍,冷水江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以寻千谋万策、护千山万水、历千辛万苦、为千秋万代的精神,打响锡矿山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目前矿区涉锑企业废气全都达标排放,青丰河和涟溪河砷浓度实现了稳定达标,百年老矿重披“绿装”,蹚出了一条矿区生态治理和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肖静
修复
去污还绿披新装
锡矿山的污染源中,最主要、最严重、最难治理的就是历史遗留的重金属废渣。
七千多万吨废渣遍布矿山各个角落,地表水砷、锑浓度超过国家标准,有毒成分威胁生态环境。
为解决遍布堆存在锡矿山区域历史遗留固废问题,冷水江市政府投资近6亿元,兴建了26座废渣集中管控填埋场,安全处置了7400万吨一般固废、60万吨野外混合砷碱渣。
然而填埋并无法彻底解决生态问题,尤其是锑精炼过程中产生的砷碱渣,具有易溶于水的特性,极易造成大面积剧毒污染。长期以来,国内外不同团队对砷碱渣开展了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研究,均未取得成功。
针对砷碱渣无害化处理的世界性难题,冷水江市政府在砷碱渣实现“三防”储存的基础上,联合湖南黄金集团、中南大学、湖南省环科院等科研单位进行技术攻关,历经三次技术迭代,最终形成了“中性中温连续盐析工艺”。
该工艺处理成本较低,无需蒸汽辅热,生产水系统循环使用,实现了生产废水、废气“零”排放,减污降碳效果十分明显。
“两年前省主要领导实地视察该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与鼓励后,又重点狠抓低砷火法协同和高砷渣深度资源化改造,使得污染治理工艺更趋完善,目前这项工艺不仅实现了有色冶炼行业砷碱渣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更建立了砷碱渣处理技术标杆。”冷水江锑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专家在介绍该工艺时满脸的骄傲。
仅是祛除百年沉疴还远远不够,锡矿山整治还得出“大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通过治理历史遗留的固废,修复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再辅之以乔木、灌木、花草混种,不断植树造林,绿化山体。
治水,建成含重金属废水处理站14座,“超标污水”变绿水;治气,所有涉锑企业全部安装脱硫除尘和在线监控装置,二氧化硫达标排放,“有毒空气”变优良;治土,大力实施农田治理修复工程,疏浚、护岸废渣淤积河道,防渗加固山塘,修复、整治重金属污染农田,“贫瘠荒田”变良田;生态复绿,深入开展“矿山复绿”“万亩大造林”等专项行动,对主体灭失矿山和石漠化山体进行植被恢复,“疮痍荒山”变青山。
通过系统生态修复,昔日“差等生”已成为优秀“示范生”。2021年10月14日《娄底冷水江锑煤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
转型
绿色发展谋新篇
对于百年老矿锡矿山而言,资源已经不再具备优势,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打造绿色产业企业才是未来发展趋势。
对此,冷水江市从源头企业入手,关停涉重金属企业89家,取缔非法锑企业6家、手工选矿小作坊145处,关闭淘汰落后产能17.5万吨,锑采矿权从12家整合为2家,锑冶炼企业从91家整合为9家,积极推动锑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建设,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子。
作为全球最大的锑品生产商,锡矿山闪星锑业通过创新和整治提高,锑产品已经形成集采、选、冶炼、科研和深加工为一体的产业结构。2018年,闪星锑业瞄准锑矿石中的贵重金属,投资建设锑冶炼黄金回收生产线,至此,锡矿山地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2022年以来,该公司已投入3800万元对锑冶炼过程中的反射炉、挥吹炉、锑白炉进行煤改油、煤改气,使用清洁能源,每年可减少煤灰3025吨,减少碳排放2900吨,有效改善了周围的大气环境,同时还进一步提升锑产品品质。
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方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锡矿山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更多地将目光瞄准矿产以外的宝贝。
在锡矿山有一座矿区“碉楼”——羊牯岭碉楼。它既有工矿文化的元素,也有遗址文化的元素,是湘中保存最完整的碉楼。经全面修整,如今已成为锡矿山的一张文化名片。
△2019年锡矿山景象
2019年,记者曾到访过锡矿山,那时的锡矿山远没有现在出名,游人也很少。这次乘车沿着柏油马路一路上山,穿过废弃的冶炼厂,在山顶看到了浪漫的“玫瑰爱琴海”以及“万马奔腾”景点。据了解,今年“五一”假期,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这里已然成为网红“打卡点”。
记者站在景点栏杆处往远处望,除了新旧厂房和居民楼,目之所及皆为绿色。拿出手机拍照,纯天然的美景,自带滤镜。
还有锡矿山红军驻地旧址、锡矿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老采矿场、忆苦窟……这些红色遗址,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锡矿山转型发展的宝贵资源。
“随着锡矿山环境不断改善,红色、地质资源将逐渐开发。”刘温东介绍,锡矿山将以百年的工矿底蕴为根基,深入挖掘和开发工矿文化资源、地质演变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生态观光+矿业文化+地质研学+红色教育”新模式,探索富有特色的产业转型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