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提的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其中一个风险点可能要被拆除了。
以前的文章里面讲过,对于当下要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里的风险不外乎就是两个,一个是城投地方债务风险,另一个则是房地产风险。
近日市场一则传闻引发关注,称国有大行正向地方融资平台(LGFV)提供超长期贷款,并在短期内暂免支付利息。当然,此消息仅是传闻,并非新闻。因此,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针对该传闻发布报道称,经求证该传闻不实,多位接近大行的人士就表示,目前并没有相关新增25年期的超长贷款和暂免4年本息的政策出台。
对于这种情况,通常的看法是让那啥先飞会儿。但是对于城投地方债务风险,或意味着救市的路径已经明朗化了。
地方融资平台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另类或者特色的存在,主要表现形式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地方城投公司。城投公司之所以特别,就是融金融(融资)与财政为一体,既发挥了金融的作用,又发挥了财政的作用,这一点与国外的模式不一样。也就是常讲的不在其位,但发挥了本不应该由其发挥的作用,而这个作用却又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
地方债务风险主要是指的隐性的地方城投债务风险。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地方面临资金的问题;而刚好融资平台能够在不受财政约束的情况下,能借助金融体系解决资金来源;但如果无序扩张,除了严厉的监管之外,以地方财政为信用的支撑也将难以为继。(申明:凡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须取得授权,并注明“转载自【中国地标城策院】@许子 原创文章”,否则视为侵权并被追究责任。)
2023年1-4月份,有统计数据显示城投非标违约事件达73件,创下近五年来的最高。主要原因都很清楚,疫情之下财政收入下滑,再叠加存量债务到期高峰与城投去杠杆遏制债务扩张。目前,弱资质地方城投再融资压力明显加大,隐性的城投债务危机或已到临界点,预示着中央将会出手推进化解城投债务压力,避免连锁违约引发系统性风险。
今年2月份,我国CPI同比增速1.0%,从3月份开始持续在1%以下区间运行,5月份仅录得0.2%,按国际通行标准讲,如果长期低于1%便是有通缩的隐忧。我国货币政策一直保持宽松态势,前5个月M2月平均超过12%的增速,但社融数据并没有改善,流行的讲法就是资产负债表衰退,宽货币并没有转化为宽信用。
再看外部情况,依然严峻,美国及其盟友的科技封锁与数字冷战,我国高技术产业20年来首次出现低迷现象,前5个月同比增速仅1.4%,而过去20年里平均增速为14%。
内外交困形势之下,要达到设定的经济增速目标,积极的财政政策才是解决资本过剩、推动需求释放的必要手段。前面讲到,中国与国外直接中央财政加杠杆激活经济不同,推进积极财政的主力是地方融资平台,也就是金融行财政之实,这样也能够有效解决预算内财政无法提高足够强度的弊端。
也就是说债务救助的路径将是继续扩张债务以激活经济,当然这种扩张也会伴随着“缩表”同时进行。这里面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这种扩张是分地区的扩张,债务压力小的地区将更受益。另外就是扩张中推进城投运行模式的转型,产业类、基建类融资平台将继续扩张。
至于传闻与求证不实的情况,也无须太在意纠结,“以时间换空间”已是必然,国有大行的定向融资配合也可能成为选择。
(申明:凡转载本号原创文章,须取得授权,并注明“转载自【中国地标城策院】@许子 原创文章”,否则视为侵权并被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