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点头条说#
在20年前,也就是1996年,老袁家近两亩的土地被占用,原因是为了修建供电所。这使得老袁家得到了一笔不菲的补偿金,高达6000元。老袁是个聪明人,他为了应对养老问题,决定把这笔土地补偿金用来购买社会养老保险。
那时候,保险行业给出的回报率很高,这让老袁心动不已。根据当时民政部门提供的一份领取对照表,老袁和他的妻子在分别满60岁和55岁时,每月两人将总共可以领取700元左右的养老金。
时光荏苒,20年过去了。现在,老袁和老伴都已经年迈体弱,他们满心期待地等到年龄可以领取养老金。然而,当他们拿着保险证去当地的社保机构办理时,却遭遇了“当头一棒”。老袁被告:“他们告诉我这个保险已经没有用了,早就不办理了。我感到很茫然,为什么这个保险没有用了?”
原来,老袁买的是老农保。那么什么是老农保呢?
从1992年开始,我国政府在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为了解决农民养老问题,这种养老保险被俗称叫做“老农保”。
而在2009年,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全面铺开农村养老的工作,俗称“新农保”。
按照常理,老农保应该和新农保顺利衔接,将老农保的资金转到新农保的账户上。
但是,政府部门却没有主动为农民们办理转移手续。
因此,老袁只能选择退保。
那么,老袁在1996年交的6000元,能够退到多少钱呢?
经过当地社保部门的系统自动计算,结果为11000元。
然而,按照当时政府的承诺:“收益绝对高于同期银行利率”,当时的6000元按照5年期定期利率的积累,20年下来数额是16832元。
这还没有算上这20年来的通胀率哦。
大家可以想一想,这20年来物价尤其是房价上涨了多少啊?20年前你一个月的工资才多少啊。
还有比老袁更惨的呢。
河南邓州村民张高耘16年前缴纳了养老保险结果如今每月只能领到2元。
你没有看错,就是每月2元。
据说当地人保局的人自己都不好意思发了。
那为什么村民只能得到每月2元的养老金呢?
原来当时邓州市将1000多万养老基金全部存入了银行为了保险值增值。但是谁料央行连续九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息最低时只有1.78%还增加了利息税最终导致“老农保”的积累利率远高于存款利率承诺根本无法兑现。
存到银行里利息低,是往坑里跳。于是有些脑子活泛点的地方开始想一些别的生财之道。于是新安县民政部门先是将收取的数千万元养老基金存入当地一家银行,之后,又与该银行合作,将该笔款项全部放贷给了当地一家企业,用于该企业的运营,期望获得更大收益。 结果就是,该企业却连续数年亏损,而新安县民政部门贷给该企业的养老基金贷款,也差点收不回来。这个时候受伤的,就是那些曾经相信保险,那个承诺给他带来稳定养老金的千千万万的老袁。
近年来,媒体频繁报道各地养老金亏空的消息,其中强调了社科院发布的报告中所提到的债务规模。该报告指出,以2012年为基准,社会统筹账户的隐形债务为83.6万亿元,个人账户的隐形债务为2.6万亿元,总计占2012年GDP的比率为166%。
这个庞大的债务主要是由于我国实行的养老金制度——统账结合模式所引发的问题。该模式包括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个部分。以一个例子来说明:如果你是小明,刚刚毕业,在一家私企工作,税前月薪1万。你的单位每月要给你交2000的养老险。这笔钱是社会统筹账户,而你自己交的800元则是个人账户。
然而,这种看似合理的制度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问题:随着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像老王这样缴纳养老保险时间较短,却需要领取养老金的人数越来越多。由于缴纳时间短,他们领取的金额不足以填补整个社会的养老金支出,这就导致了养老金的亏空。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人口结构的变化是不可逆转的,未来需要领取养老金的人数还将继续增加。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政策制定者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可持续的养老金制度,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同时也要确保这个制度能够长期、稳健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