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钢铁旁,操作工郭志检查轧机各项数值。
■陈恒杨 摄影 展翔
在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宝钢股份),24小时不间断的生产线上,忙碌着一群火热而坚定的职工。热轧厂、炼钢厂连铸工场是宝钢股份生产线温度最高的区域,他们全年守护着火热的钢铁生产线,保证其安全运行。日前,笔者走进宝钢股份下属这两个厂,现场感受职工们火热的工作状态。
钢水炉边工作
犹如“端着水走钢丝”
“端着水走钢丝”,这是即将退休的一线工人严文忠形容自己工作的一句话。在宝钢股份炼钢厂连铸工场工作了36年,今天到单位办理退休手续,最后再到生产线看一眼曾经日夜相伴的炼钢连铸机。
连铸是将铁矿石加工成钢铁的重要一步,铁水经转炉炼成钢水后,再经连铸工序后生产为板坯。看着穿着厚重阻燃服、戴着防护面罩,全副武装的年轻操作工做连铸前开浇工作,严文忠向笔者解释,这项工作如今已被机器人接替。但在机器正式运转前,工人们要花费近1个小时对连铸机进行严谨细致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钢水的液体状态有近1600℃高温,而且一炉有两三百吨。” 严文忠向笔者解释,他们开机前检查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一旦机器开始运转,如有意外,状况很难控制。“端着水走钢丝”,大意如此。
“变故多、危险大”,炼钢厂一连铸工场场长常文杰说,这个岗位的工人就难在这里。但他也说,现在的这些苦与难已逐渐“消失”。如今的热是因为生产间隙中设备还有余温,但开机后这些工作已被机器人全部替代,可达到全封闭式生产。而他们的工作地点,则从钢水旁一两米,退到现场有冷风机的小监控室,以及远程操控产线的中央控制室(中控室)内。
不需要驻守在钢水旁边,这在以前是大家想都不敢想的。2018年,宝钢股份全体系推进智慧制造实践和技术变革,炼钢厂开始采用4台“劳模”机器人协同作业,实现了连铸工序保护渣添加、钢包SN液压缸拆装、钢包长水口拆装、中间包测温取样等机器人自动化作业,完全代替现场人工操作。
像严文忠这样的老师傅们,几乎见证了产线自动化和操作智能化的全过程,曾经在1600℃钢水旁操作,一步也不能离开的那些“走钢丝”的老师傅们,如今真的“退休”了。
室外37℃的风
吹在脸上竟略显凉快
热轧厂是炼钢厂的后道工序,负责将炼钢厂浇铸后的板坯,通过热轧厂的粗轧机组和精轧机组轧制成用户所需的厚度,并卷曲成卷,输送到下道工序。
走入热轧厂厂房,伴随着带钢轧制时的声音,热浪也扑面而来。一块块1000℃左右火红带钢带来的热辐射,人根本无法靠近,厂房内的栏杆也已经烫得无法触碰。由于带钢轧制需要除去表面二次生成的氧化铁皮,高压水的使用使得整个厂房内弥漫着水汽,高温天的热轧厂更显闷热、潮湿。
热轧生产线自动化程度同样很高,在公司智慧制造规划下,三条热轧产线将先后实现全线一个集控中心控制的操作模式。但为了将各类风险隐患降到最低,不可避免的是,他们要对操作机器进行安全巡检。
每天三次的设备巡检,是入职5年的郭志的日常工作项目之一。经过潮湿闷热的通道,抵达7台精轧机下方油库,郭志开始对设备的压力值、液位值以及温度进行巡检和记录——这些项目从智能控制系统就能看到,但他说:“为确保万无一失,复检是必须的。”
相比闷热的油库,地面上的带钢轧机则是“炙烤”。带钢散发的热量直逼面门,汗水早已浸透郭志的衣服,巡检不到10分钟,他的眼镜像被雨淋过一般布满汗滴。他却笑着说:“再热一会儿就能回控制室了。”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郭志与师傅们也学会了一些缓解炎热的小窍门,比如他们熟知厂房内每个进风口,巡检的空当会站在这些地方吹风。笔者一同在风口感受到凉意,却猛然意识到,这阵阵“凉风”,是来自厂房外37℃的风。
智能化制造
让火热一线不再炙热
实际上,宝钢最热的岗位已经在智能化改造下,逐渐消失。以往的钢铁检化验需要职工频繁大量地搬运试样,负荷大,内容重复,暴露于危险环境频度高。而现在,无论走到宝钢哪个厂,智慧操作系统都将工人从一线操作岗位解放到智慧操作室。操作室温度适宜、干净整洁,工人们在操作室可以脱掉厚重的操作服,换上干净舒适的衣服鞋袜。
据宝钢股份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解旗介绍,2015年起,宝钢就大力推进“四个一律”,即:操作室一律集中、操作岗位一律机器人、运维一律远程、服务环节一律上线,打造少人化、无人化现场。
解旗还提到,2022年,宝钢股份实施全球首套厚板试样加工自动化改造,新上岗9台“宝罗”机器人通过视觉定位进行作业衔接,全流程无人调度,替代手动操作,人力投入减少50%,消除重复繁重体力劳动,工人的工作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智能化制造的目的,就是要让职工远离这些充满危险和伤害的岗位。”如今,这个目的已逐步达成。
劳动报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