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针对带孩子的乘客?
文|致昂
近日,“#女作家因两次被提醒管好小孩向12306投诉#”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作家苏小懒在微博上描述了事件经过:“我的孩子只是安安静静在座位上画画,某车次乘务员专程过来提醒我,‘管好自己的孩子。’上车前被提醒了一次,这是第二次提醒。然后这节车厢所有带孩子的家庭都被提醒了。‘管好孩子,别让他乱跑。’”
图源:新浪微博@苏小懒
针对苏小懒的投诉,铁路部门表示,是乘务员安全宣传不到位,造成误会。
苏小懒为什么会产生被冒犯的感觉?因为,孩子并没有吵闹,却被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因为,车厢所有带孩子的家庭都被提醒了。还因为,那些掏出手机的乘客,没有被提醒“不要外放”“不要大声接打电话”;那些结伴乘车的乘客,没有被提醒“不要大声聊天”。只重复提醒带孩子的家长,这样的做法难免会让人觉得,有点被故意针对了。
这也让我们联想到近期发生的、同样引发关注的两条新闻。在山西太原段的高铁上,车厢内反复广播:婴幼儿哭闹请去车厢连接处。有网友称,孩子只是哼唧,并没有哭闹尖叫,也会被乘务员要求去车厢连接处。另一条新闻则是,在广东广州,一男子脱鞋后把脚放到前面女子的座位扶手上,高铁客服回应称,这属于个人不文明行为,列车员没有执法权,只能口头提醒。
将这几条新闻放在一起对比,不免让人产生欺软怕硬的感觉。如何区分善意提醒和区别对待呢?很简单,提醒是广泛的,而不是专门针对某一类人群。
如果必须要重复广播,那就不要只播“请看管好您的孩子”,也要播放“手机不要外放声音”“不要大声聊天、喧哗”“不要随意脱鞋”;如果将去车厢连接处视为良方,那就不要只让孩子去,也要让大声打电话的人去,让呼噜震天响的人去,让随意脱鞋、到处放脚的人去。不然,难免给人一种“专挑软柿子”的观感。
坦白说,这段时间,高铁与孩子相关的新闻频频被讨论。在舆论下,铁路部门压力很大,想方设法地平衡各方利益和需求,避免产生矛盾。准备带娃出行的家长也很焦虑,纷纷备好零食、拼图、画笔、动画片,生怕孩子打扰他人,甚至一上车就开始心虚。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在一次次的讨论中,人们始终有着共识,那就是文明乘车、尊重彼此的“安静权”。大家都希望乘车过程中可以耳根清净、舒舒服服的,这背后体现的是人们对公共空间的认知,和对社会文明水平的期待。
但与追求安静一样,尊重、理解和包容,同样也是文明的一部分。高铁车厢是公共空间,但它又是相对狭小、密闭的空间,这也决定了,当我们这么多人共处在同一个车厢,势必要互相体谅,以寻求一个安静的最大公约数。
高铁作为公共服务设施,相关部门有维护乘车秩序的责任,秩序的维护有刚性的规则,也有弹性的提醒和规劝。但就像乘客之间的互相体谅一样,高铁上也不应该仅要求某一类乘客的行为,不该让人有“双标”之感。换句话说,起码要做到公平,不偏不倚。
文字:致昂
图片:新浪微博、猛犸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