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马“铁兄弟”: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
8月15日早晨8时30分,马来西亚吉隆坡。在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铁四院”)马来西亚铁路项目部,胡科夫与往常一样,准时走进办公区域。在电梯口,他遇到工作伙伴、马来西亚资深注册工程师丘运龙。
“早饭吃了吗?”丘运龙用流利的汉语问。
胡科夫笑着拍拍丘运龙的肩膀:“跟昨天一样,还是椰浆饭!”
丘运龙打趣道:“天天吃椰浆饭,很入乡随俗嘛!”
两人边聊边走进办公室。
这一天,在马来西亚东海岸,长江日报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胡科夫和丘运龙参与设计建造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以下简称“马东铁路”),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马东铁路被视为连通马来西亚东西海岸的“陆上桥梁”,建成后将带动马来西亚东海岸地区经济发展,极大改善沿线地区互联互通水平。
解开“字眼”,架起沟通桥
马东铁路六分部跨彭亨河特大桥施工现场。
胡科夫今年43岁,是铁四院马来西亚铁路项目部副经理,曾在利比亚和吉布提参与驻海外铁路建设。2018年,带着亚吉铁路建成的成就感,他来到马来西亚,参与主持马东铁路项目设计。
59岁的丘运龙(Hew Yon Long),2022年加入铁四院马东铁路团队。他是“南侨机工”后代,小时候就喜欢讲汉语。30多年前,读书期间,他与来自中国的朋友一起用汉语读书、聊天,一起打篮球。加入马东铁路团队后,因为汉语好,他适应和投入工作很快。
马东铁路是中马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该项目线上系统和车辆采用中国标准,线下土建采用中英马融合标准,要求中外技术标准有效衔接和融合。
项目推进过程中,胡科夫遇到最棘手又最日常的问题,是“字眼”障碍。
在语言的翻译沟通上,有一部分中国“字眼”,是马来西亚工程师难以理解的。比如,“宜……为标准”的“宜”,翻译成英语,常会译为“shall”,带有“将、会、应该”的意思。中马工程师面对工程细节都非常严谨,但对工程标准,因为中英文理解不一致,时常让团队陷入沟通困局。
丘运龙精通马来语、英语、汉语,又是资深工程师。他加入后,为团队解决了这一沟通困局。他用马来语精准地向马来西亚工程师解释了中国工程师的设计理念。借助他的译介,之前因为不了解中国标准而产生不信任感的马方业主,转变为完全信任中国工程师,按照中方的先进设计理念不折不扣执行。
马东铁路修建过程中,胡科夫和工程师们需要沿铁路运行边界设置一道栅栏。栅栏按照中国铁路标准设计,并取得了马来西亚相关部门的认可。但当胡科夫将设计图交予马方业主审查时,他们提出,还需要一个结构计算来证明这个栅栏的强度足以满足隔离需求,要中方补充提交材料。丘运龙帮忙进行了沟通,致使中方只提交了几页计算书,马方业主便通过了审核,减少了不必要的额外工作,为团队减少了20天的设计周期。
打通“象路”,架起生态桥
马东铁路建设的“动物通道”。
马东铁路沿线有一个特别的区域——马兰,其中有大量森林保护区和象保护区,区内有大象、老虎、猿、猴等多种动物。按照以往的应对措施,工程师会设计一套带有双重网的围墙,动物就算破坏了一层网,还有一层网保护铁路。但马兰的问题特别在于,象群不同于其他动物,象群可以轻易推倒围墙、撕烂铁网。如果它们硬闯铁路,不仅危及自身生命,还可能造成火车脱轨。
胡科夫和丘运龙多次前往象保护区沿线观察,商议如何既保护生态,又保障铁路运行。通过多次沟通协调,他们拿到了当地20年动物观测数据,结合1年实地调查研究数据,得出结论:象群活动区域长达7公里,每公里有4-5处密集活动区。经过推演,他们在铁轨下方,7公里内设计31处“动物通道”。根据大象体型,该通道设计为宽6米、高6米,双向通行,任象群自由来回行走。
“动物通道”初步方案定了,精确选址就很重要。丘运龙向胡科夫建议:“马来西亚国家公园最初是原始森林,动物有自己的道路,是它们多年自己走出来的。所以,我们修建‘动物通道’的位置,要按照动物们平时的行动轨迹进行选点。”胡科夫思考后决定:“路是动物走出来的,动物通道间的间隔没有固定值,通过观察动物运动轨迹来建设。”胡科夫及其团队根据环境报告数据——每一年动物走动时间、频率和规模,来确定动物通道的位置和大小。截至2023年7月,31个“动物通道”完工。这履行了一直以来两国工程师坚持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贯穿项目建设全周期,保护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实现“接轨”,架起技术桥
胡科夫和丘运龙在马东铁路六分部跨彭亨河特大桥施工现场。记者陈静茹 李慧紫 摄
马东铁路开工前,马来西亚有2000多公里铁路网,使用的是一百多年前英国人修建的米轨铁路,车辆跑不快。马东铁路设计时速160公里,为客货共线铁路,属于标轨铁路。既有的铁路系统和新建的铁路系统完全不同且不通,胡科夫举例说:“米轨和标轨如果有两个人打电话,电话都打不通。怎样让电话打通,实现系统兼容?到底采用什么方式来实现系统兼容?这个过程很难!”
2020年之后,中国专家团队多次来现场考察。其间了解到,马来西亚米轨铁路的无线电话采用的是TTRA模式,跟中国的铁路无线通信完全不同。怎样能让双方实现沟通?实现共享信息是第一步。为此,丘运龙和胡科夫去同马来西亚政府、既有的铁路系统工作人员进行交流。经过双方探索,中马工程师提供各自的控制接口,使双方信息可以反馈到彼此的设备上去。工程师们设计运营控制,打通控制接口,目前调度、协调、维护都在进行中。胡科夫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我坚信,2027年交付时,两条不同的铁轨一定可以实现‘互联互通’!”
爬山“跨沟”,架起暖心桥
胡科夫和丘运龙在位于吉隆坡的铁四院马来西亚铁路项目部探讨设计图纸。记者陈静茹 李慧紫 摄
谈到丘运龙,胡科夫直夸他是个“中国通”。丘运龙说他喜欢读中国历史,秦皇汉武、隋唐文明、宋元明清都了解。闲暇时,他和胡科夫聊得最多的是金庸小说:“年少时,我读金庸小说只是觉得很过瘾;现在岁数大了,再读金庸小说,才慢慢明白里面的深意。在塑造侠客形象时,金庸将道家文化与笔下人物性格相结合,使得人物身上既有自由超脱的豪爽气质,又有不染尘埃的仙风道骨。我最喜欢《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他身处不安之中依然坚守心灵的圣地。只有回归纯朴的本性,无论身处何地都坚持本心,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
因平时工作忙碌,胡科夫运动不多,丘运龙便热情邀他“周末一起爬山吧”。爬山途中,丘运龙跟胡科夫聊《红楼梦》、聊《易经》、聊“道家”。这时胡科夫总是会产生由衷的佩服:“丘运龙真是个中国通!”
去年8月,胡科夫在骑单车时摔伤了。丘运龙知道后,主动带胡科夫去找当地有名的中医。推拿按摩中,胡科夫见丘运龙在病房外一直守着没离开,感动不已,随即拿起手机,将通讯录中丘运龙的备注改为“丘大哥”。“远在异国他乡,你就像家人一样关心我,以后就是我心中的大哥!”胡科夫对丘运龙说。丘运龙回应:“兄弟,马来西亚有句谚语叫‘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这点小事,不值一提啦!”
胡科夫腿伤恢复期间,丘运龙常给他送来当地有名的榴莲。从不吃榴莲的胡科夫竟慢慢喜欢上了榴莲的味道。丘运龙打趣说:“榴莲就是‘留恋’,等项目完工,你回中国时,就舍不得这榴莲啦!”
目前,马东铁路项目进入建设加速期,路基、桥梁、隧道等土建都在施工中。丘运龙告诉记者:“马来西亚是最早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多项‘一带一路’共建项目在马来西亚生根发芽成长。十年间,马来西亚人民实实在在看到了‘一带一路’在当地的丰硕果实,大大增强了对中国的认同感。今年我59岁了,还能加入‘一带一路’项目中奉献自己的力量,这种感觉很棒!我和所有马来西亚人民一样,期待2027年马东铁路这条‘陆上桥梁’早日完工!”
(长江日报记者陈静茹)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