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生长40余年 中大纺织商圈如何再升级
随着年初海珠区宣布康鹭制衣厂和部分小型批发市场将逐步疏解转移,发展了40多年的中大纺织商圈也走到了命运的关键节点。
尽管海珠明确表示会继续推动中大纺织商圈做大做强,继续打造成为世界级时尚纺织商圈,但是对它未来的讨论仍旧在继续。
图为中大纺织商圈的广州国际轻纺城
许多关注中大纺织商圈的专家都向南都记者表达了一种担忧。在他们看来,由众多面料辅料市场组成的中大纺织商圈和康鹭附近的大批制衣厂已经自发形成了一种生态,如果康鹭制衣厂被疏解转移之后,中大纺织商圈也会受到冲击。
一位曾受邀参加过海珠清远共同举办的产业招商会的专家提出,“市场生态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一部分没有了,另一部分的功能肯定会被削弱”。
与此同时,南都记者在采访了多名广州服装行业的资深人士之后却发现产业界也有另外一种看法:中大纺织商圈的客户群背靠珠三角和华南的服装品牌厂商和服装批发市场,不仅每年有大量的国内客户,甚至来自欧美和东南亚的采购商也络绎不绝,而这些省内外和国内国际的客户群并不会受本次海珠区政府措施的影响,因此康鹭制衣厂转移其实对中大纺织商圈影响有限。
来自市场上的真实反馈也对产业界的判断提供了支持:一些已经搬迁到清远甚至湖北的制衣厂老板告诉南都记者,虽然制衣厂搬走了,但是他们购买面料还是要继续回到中大纺织商圈,外地的面料品种和数量并不全。
背靠珠三角服装产业吃到发展红利
在不少研究者看来,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大纺织商圈能一步步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简直是市场的奇迹。
上世纪8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的管制放开,当时广州一些居民开始自发在中大周边摆摊卖毛线和布料,形成一条“卖布街”。早期的历史资料显示,这里最早形成的布料市场原名叫康乐布匹市场,始建于1988年7月,最初只有300多个摊位,但是很快随着市场的发展规模越做越大,周边也逐步聚集了一批小型布匹市场。
2005年是中大纺织商圈加速发展的分水岭。这一年WTO的《纺织品与服装协定》正式终止,全球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配额限制全部取消,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凭借较低的成本优势开始大量向世界出口,当时整个珠三角的纺织服装产业也趁势而起,大量的服装外贸公司、批发档口、服装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而作为上游面料采购供应的中大商圈也吃到了这一波红利。
就在这一年,号称当时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面料专业市场广州国际轻纺城正式开业。紧接着,万城国际辅料交易中心、九洲轻纺广场分别于2006年和2007开业、长江国际轻纺城于2010年开业,2012年珠江国际纺织城、广州轻纺交易园(后改名为广州红棉中大门)同时开业,2014年鸿洲国际轻纺城开业,至此整个中大纺织商圈已经成为客户群体覆盖国内外的超大型纺织面料专业市场。
一直关注中大纺织商圈发展的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王先庆告诉南都记者,中大纺织商圈能有今天的规模,背后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珠三角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
在他看来,珠三角工业化是从纺织服装工业起步的,而当时整个珠三角数万家服装工厂的面料辅料从哪里采购也成为问题,最初一度集中在佛山西樵,但是最终市场还是聚集到了中大,主要还是广州的交通枢纽和服装批发市场的配套更完善。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如今的中大纺织商圈总建筑面积已经超过200万平米,被业内人士称为“逛三天三夜都逛不完”,形成50多个市场、2万多家商户聚集的大市场,不同规模、不同实力的商户各自有着属于自己的目标客户群和生意模式。
跑了多年中大纺织商圈的服装行业人士顾辉告诉南都记者,大体上这里的商户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在广州国际轻纺城这种大型市场里有销售网点甚至企业总部的大面料厂家,它们属于产销一体型大公司,在外地有纺织厂和印染厂,也有专门的面料研发团队每天研发新款产品,这种公司的产品竞争能力最强,产品专供一些国内大型服装品牌,市场地位难以撼动。
第二类则是几个相熟的个体小老板合伙开的小面料公司,有人负责在中大这边开销售档口,有人则在外地有小型的针织厂或者印染厂,这种小公司的面料研发能力比较弱,看到市场上什么面料好卖自己再跟风模仿,简单改一下材料和印花,产品主打性价比,碰到运气好踩准了市场流行趋势也能赚钱,但是整体看市场竞争力一般。
第三类则是自己单干的个体户档口,主要聚集在小型批发市场,属于纯销售点,背后没有面料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主要客户群是珠三角的服装档口和一些线上服装卖家,只能靠信息差赚钱,知道客户需要的面料在哪里厂家可以找到、哪家给的价格更优惠,中间倒手赚差价。这一类纯贸易型个体户档口的市场竞争能力最弱,面临市场风险的时候也最容易受冲击。
对于本次康鹭制衣厂和部分小型批发市场搬迁对中大纺织商圈的影响,顾辉认为第一类和第二类中大纺织商圈的商户肯定是不会受影响,第三类主要做服装档口单和线上订单的个体户则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分流,小批发市场的档口可能会被淘汰,但是大市场的档口可能会因此获益,吃到一部分前者的订单。
在他看来,整个中大纺织商圈主要是为整个珠三角和华南地区的服装产业供货的,而搬走的制衣厂和小市场因为体量太小,对整个中大市场的影响有限,一些离开海珠的制衣厂最后也还是要回到中大买面料,“就像现在的番禺和白云的制衣厂一样,无非是距离更远一点而已。”
谁留下做大谁关停疏解
图为中大纺织商圈一家大型市场。南都记者 何玉帅
以本次海珠区宣布搬迁疏解康鹭制衣厂和部分批发市场为标志,整个中大商圈50多家批发市场在经过40多年自发成长后也将迎来大分流,正规的大型市场继续扶持做大、散乱小的小型市场则疏解关闭。
尽管目前海珠区并未给哪些市场属于重点扶持、哪些属于保留提升和逐步关停,但其实在许多商户心里其实基本上都有答案。
在广州国际轻纺城做了十多年的商户陈乐对南都记者分析,目前整个中大商圈范围内一共有5家产权清晰、规模较大的现代化市场,分别是广州国际轻纺城、珠江国际纺织城、长江(国际)轻纺城、长江(中国)轻纺城和广州红棉中大门,尽管此前中大商圈曾经屡次传出过拆迁或者搬迁,但是这5家市场的地位一直都非常稳固,海珠区和凤阳街道也始终报以支持的态度,市场的商户从来没有担心过搬迁的问题,“今年被海珠区列为a类龙头类的5家市场,估计指的就是它们”。
而除了这5家市场之外,像九洲、美景、顺景、瑞康市场这些同属于现代化市场但规模较小的,预计被归类为b类保留提升、推动转型,而其他规模更小更散乱的市场预计会被划入c类逐步关停疏解。
中大纺织商圈某外地商会会长汪其堂告诉南都记者,中大商圈最大问题就是产权分散且复杂,除了龙头市场之外其他很多散乱小的布匹市场都是早年一些老板从凤阳街下面的村社租地建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这里未来肯定是要旧改的,所以很多租约都比较短,五六年一签,这一任老板做完这一期租约后面还能不能再续租也没底,这也导致市场很难有稳定的预期,不愿意长期投入提升硬件软件配套,交易仓储、人流物流都混在一起,业态也始终无法升级转型,市场上卖的都是低端产品,未来随着海珠区的关停疏解,这些市场和商户要么转型要么逐步被市场淘汰。
图为中大纺织商圈里的一家辅料城,一名工人正拉着货物。
南都记者也注意到,过去四十多年中大纺织商圈的各种布料市场在市场的淘汰竞争中起起伏伏,单个布料市场时有消亡,但是整个市场的规模和发展势头依然保持向前。
2012年3月份,有着15年历史的广州大道南天雄布市(又称天雄纺织城)因为经营不善彻底结业拆除。
资料显示,1997年9月份开业的天雄布市最高峰时曾经有1100多个档口,但是此后在广州国际轻纺城等现代化大型市场的竞争下生意逐步萧条,到2012年结业拆除时只有400多个档口,而在结业时这些档口也选择了搬迁进入中大周边其他面料市场。如今天雄布市的旧址已经建起了海珠万达广场。
而对于龙头市场来说,尽管本次并无搬迁之虞,但是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各家也在不断升级更新自身的业态。
据南都记者了解,作为中大商圈最早开业的现代化市场,早在多年前广州国际轻纺城就对入驻的商户提出了从个体户转型为公司经营的要求,主动升级场内的业态,只有注册为公司的商户才能享受市场的优待,比如租下轻纺城的中庭做布料展示台,通过政策引导商户规范经营、不断增加产品研发和设计展示的功能。
另一家龙头市场珠江国际纺织城也在多年前就将已经淘汰了市场部分楼层的仓储功能,转而引入直播、服装设计、展示、打版等多元化功能,大力吸引优质的时尚创意等平台进驻。
为了促使整个商圈升级,近年来海珠区政府也不断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和多轮综合整治、功能提升行动,引领市场主体淘汰低端功能、不断引入新功能和新业态。
2019年海珠区首次提出了中大国际创新谷规划,将中大商圈定位为立足湾区、辐射全球的国际时尚中心。也就是在这一年海珠区调整了管理体制,对设在凤阳街道办、运行了15年的中大布匹市场管理委员进行改革,新成立了中大国际创新谷管理服务中心,专门对接中大商圈产业发展及商户管理服务。
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大纺织商圈还缺什么
4月13日中大纺织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的现场。
在年初提出搬迁康鹭制衣厂和部分批发市场之后不久,今年4月份海珠区召开了中大纺织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提出未来中大将努力构筑世界级纺织时尚商圈。
如何在过去40多年发展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世界纺织之都”绍兴柯桥的发展经验非常值得中大借鉴。
国内在纺织面料专业市场上一直有“北柯桥、南中大”的说法,把中大纺织商圈和浙江绍兴市柯桥区的中国轻纺城市场群并列为国内两个最大的面料专业市场,但是在一些关键发展指标上柯桥已经领先一步。
首先是市场规模的差距。柯桥区最近三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22年轻纺城市场群实现成交额2501亿,2021年和2020年则分别是2338亿和2162亿。而海珠区统计年鉴的数据则显示,2021和2020年全区年成交额过亿的服装鞋帽、纺织品类专业市场的总成交额为800亿左右(2022年年鉴数据目前仍未公布),和柯桥的差距明显。
此外,目前柯桥纺织服装产业链培育的上市公司数量也更多。2020年至2021年柯桥的纺织行业新增了3家上市公司,分别是主业为纺织印染的迎丰科技,主业为高端纺织机械制造的越剑智能,主业为家纺面料制造和研发的西大门,再加上早已上市的中国轻纺城(为柯桥轻纺城交易市场的产权所有人和运营方),柯桥市场培育的上市公司名单还在不断增加。
而反观中大纺织商圈,尽管也有像广州例外服饰、广州爱帛服饰等业内知名的服装企业和专注纺织行业数字化平台的致景科技,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诞生一家纺织服装行业的上市公司。整个海珠区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聚集在琶洲一带,主营业务也大都为数字经济和互联网电商。
南都记者注意到,在上述中大和柯桥发展水平的差异背后,两者发展路径有着显著的差别。
由于背靠珠三角的制衣厂和服装批发市场,中大纺织商圈一开始就跟服装产业链的下游形成了紧密联系,属于销地驱动型的专业市场群,相应的目前上游纺织印染工厂非常少,在面料制造环节的能力不足。
而柯桥由于水网发达适合发展纺织印染,历史上就是著名的纺织之乡,大量的纺织印染企业聚集在此也催生了柯桥这个典型的产地驱动型专业市场,柯桥在纺织产业链的完整度和纺织面料产能方面更具有优势。
除了市场发展路径不同,中大和柯桥另一个重大差别是平台整合程度的差别。
目前中大的五大龙头型市场分别属于不同的业主,既有民企也有国企,其他分散的小型市场的产权和管理主体更是各不相同,这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复杂产权状态也使得整个市场互相之间竞争大于合作,整体功能缺乏整合。
反观柯桥,由于整个中国轻纺城市场群归属于当地国企轻纺城集团公司统一运营和管理,国企也成为整合市场资源的唯一平台,对整个市场的物流仓储、门店管理系统、场内商户的金融扶持、外贸出口服务等都配套服务统一配置形成规模化效应,为整个市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为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目前柯桥直接开通了通往“一带一路”国家的“柯桥号”中欧班列,而且直接由中国轻纺城对中欧班列持股45%,确保柯桥对外的陆路进出口物流通道始终畅通。
纵观柯桥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发展进程,政府部门在尊重产业规律、准确把握行业趋势的基础上,通过平台企业的引导和整合带动产业不断更新升级,这些宝贵的经验无疑对于下一步中大的高质量发展极具参考价值。
在4月份的中大纺织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海珠区已经表示未来中大纺织商圈在发展路径上将做到“四个聚焦”:聚焦数字贸易、聚焦设计研发、聚焦总部功能、聚焦都市工业,对照柯桥的发展经验,这些战略方向无疑都是正确的,如果能坚定走下去,或许本次康鹭制衣厂搬迁和小型批发市场疏解会成为整个中大纺织商圈未来的新起点。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顾辉、陈乐、汪其堂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