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到多元,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服务保障中心探寻转型“密码”
“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走出舒适区,基于我们多年的服务保障经验,要想创造更大价值,就要解放思想,换道超车、拓展新赛道。”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服务保障中心经理王永浩说道。
近年来,以“后勤保障”为主业的服务保障中心大胆探索,在产业提质升级中解密了一组转型“密码”,探索出了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的新路子。
架构转型:精准培训为企业发展需求赋能
“我们要紧跟公司发展战略部署,既要做好后勤服务,也要通过自主创新服务模式实现自我‘造血’。”这是服务保障中心年度工作会围绕职工培训教育协商讨论的一幕。随后,方案提交公司不久,公司职工教育培训中心挂牌成立。
“我们要把‘培训’二字做实,把培训业务范围延伸到公司各大板块,真正成为企业的‘职工大学’。”如培训中心校长汤娟所说,培训中心成立伊始,主要负责办理安全三类人员、特殊工种、特种作业人员等证书的相关业务,现在与业务部门协同联动,加强实用型课程设计,比如开发了线上“云学堂”软件,设置党建、项目管理、一建题库等栏目,又和相关业务部门对接,承办公司项目经理、党务干部、新生入职等培训班,让“职工大学”真正运转起来。
但参加内培的人员毕竟有限,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到培训学习中来,服务保障中心响应公司号召,今年把“培训课堂”搬到项目上,“针对协作队伍一线工人的安全教育问题,我们采取‘送教到一线’的形式,为工人们安排视频连线、实战模拟、知识答题等形式多样的课程,就是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让培训走到心里,真正打通班组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这样一来,职工大学更加“活”起来,参与学员更加“热”起来。
目前,“云学堂”学习平台共设置内部课程203节,外部课程2482节,发布学习计划541个,线上考试26场,参训人次1.4万人;组织专家讲堂40期,内容涵盖安全环保、物资、财务、技术、商务、造价等多个方面,参训人员近1.5万人次;自2019年以来一建培训194人取得证书,平均每年增幅近20%。
随着人才培养体系的逐渐成熟,培训中心还积极探寻外部力量的支持。与青岛市人社局和人才技能鉴定中心对接,获得工程测量和试验培训自主化评价资质,可独立开展从培训到考试再到取证全过程的服务,有效解决劳务工人的取证难题。“下一步,针对如注册安全工程师持证率不高等问题,我们将积极跟进推出定制化培训,不断丰富完善培训功能。”汤娟又有了新的想法。
业务转型:开辟商贸业务新赛道
“我们和智利酒庄合作,开始经营‘中交红·福多露’,这也是对红酒业务开始试水。”在公司营业范围取得食品经营增项后,服务保障中心进一步明确了“自创品牌、自营自销”的业务经营思路,通过挖潜合理利润空间,着力打造专业化、多元化的全新商贸平台,也在品牌战略上迈出坚实一步。自创红酒品牌“岱池”不仅正式注册上线,还成功取得中交资管授权,入驻“中交红”及“七彩中交”平台。
优质的产品有了,如何实现有效营销,又是摆在服务保障中心团队面前的课题。服务保障中心不断在营销策略上下功夫,融入文化元素,策划相关节日主题产品,充分发挥公司产业链优势,挖掘属地特色产品,比如开展了岱池中秋限定礼盒、暖春套盒等系列活动,还把原品鉴中心升级为商贸业务实体店,内设“中交红产品发展陈列区、“岱池”品牌区、海外项目部特色产品展示区、国内项目部优质产品区以及公司海外工程和重大工程项目展示区”等五大板块,既是红酒销售卖点,也是向外界展示中交形象、了解中交的重要窗口,将公司品牌产品成功推向市场。
去年,服务保障中心还推出了明星产品——中交名片茶,打开礼盒,包含青岛奥帆中心、港珠澳大桥、大连湾海底隧道、湖北金控大厦等公司承建的重点项目的工程图片映入眼帘,让人“品”茶,又“品”企业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服务转型:打造“五星级”物业管理团队
“从总部到一线,我们也要升级服务,打造五星级物业管理团队。”王永浩介绍道。
自公司营业范围增加“物业管理”增项后,服务保障中心提出了“管家式”服务的目标,主动学习了解物业管理行业标准,还派员到优质央企学习物业标准,以实操练兵。
“项目大干时,人、机、料运转忙碌,服务保障中心真是发挥了管家式服务的作用,协助路面硬化、小临安装等,短短几天,就让新调来的同事住上了空调屋。”临沂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单跃评价道。
“五星级服务不仅是吃得好、住得好,还要融入管理”。这不,服务保障中心还与临沂项目部成立了文明工地小组,围绕绿化保洁、标牌制作、道路硬化、小临维护等协同合作,让管理“标准化”有效落地。
得知集团成立了“中交物业”,对服务保障中心来说,无疑又带来了新的契机,经理和书记带头编制完善物业服务管理体系,“我们从规范服务细节着手,比如加入客服中心、工程维修、保洁、绿化等各个服务班组的标准化作业流程,甚至细化到物业人员的仪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各项礼仪标准”。不仅如此,还组织人员考取物业管理相关证书,目前已经取得物业项目经理、消防设施操作、特种作业等75本证书。
从“输血”到“造血”,聚焦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品牌链”“服务链”,服务保障中心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型升级道路越走越坚实。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白晓 通讯员 刘畅 邵高明 余澳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