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冠新材IPO:三名实控人年龄跨越三代人 以价换量净利润开倒车
德冠新材,一家比较奇怪的公司!
说它奇怪是因为,明明科创板IPO已经过会却突然终止注册,随后四个月后又改道去申报深市主板!舍近求远如此一番操作,着实让人看不明白,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突然舍弃科创板注册,德冠新材到底在顾忌着什么?
公开信息显示,德冠新材曾于2020年6月24日向上交所报送科创板上市申请, 12月22日通过了上市委会议审核。随后由于战略规划调整原因, 2021年11月18日向上交所申请撤回科创板IPO申请文件,并于11月25日终止注册。
一般来讲,IPO顺利过会后,在提交注册阶段,很少会有企业主动撤回申请材料,毕竟辛苦了这么久,此时IPO审核流程只差临门一脚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德冠新材在上市最后关头"戛然而止"呢?
一位投行人士对慧炬财经表示,一般来说,企业在提交注册环节主动终止注册,很有可能是企业在过会后业务环境发生变化、业绩大幅下滑等,也有可能是注册阶段问询问题无法过关,所以选择主动撤回。科创板企业多因科创属性不足而终止注册,不过,也有一些公司是因为估值或自身运营出现预期外显著变化而主动终止注册。
而对比两次招股书,慧炬财经注意到,德冠新材扩大了募资金额,从科创板的拟募资3.87亿元增加至深交所主板的拟募集10.88亿元。按照募资估值计算,此次德冠新材估值为43.52亿元,相比较科创板时的募资估值15.48亿元,翻了2.8倍。
近日,正在冲击深市主板的广东德冠薄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德冠新材")回复了深交所首轮问询。在问询中,德冠新材连遭深交所6连问,涉及营业收入与贸易商、毛利率、申报材料质量等问题,深交所要求全面核实本次申报和前次申报科创板上市的数据差异情况,说明差异内容、出现差异原因及合理性。
招股书显示,德冠新材主要从事功能薄膜和功能母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是目前国内功能性BOPP薄膜产品种类丰富、技术领先的新材料制造企业。
据卓创资讯统计数据显示,2020-2022年中国BOPP薄膜表观消费量分别为374.85万吨、407.60万吨、413.39万吨。功能性BOPP薄膜占中国BOPP薄膜比例约20%,2020-2022年我国功能性BOPP薄膜的表观消费量为74.97万吨、81.52万吨、82.68万吨。
仨实控人年龄跨越三代人
最高年龄已过八旬
招股书显示,公司控股股东为德冠集团,罗维满直接持有公司股权的比例为7.0187%,谢嘉辉直接持有公司股权的比例为3.2945%,张锦棉直接持有公司股权的比例为3.2502%。罗维满、谢嘉辉、张锦棉通过德冠集团控制公司股权的比例为50.8618%,罗维满、谢嘉辉、张锦棉最终控制公司股权比例达到64.4252%,为公司实际控制人。简历显示,罗维满、谢嘉辉、张锦棉分别生于1957年、1980年、1941年,现年66岁、43岁、82岁,从年龄来看,实控人之一的张锦棉已年过八旬。
另外在2020年5月22日,罗维满、谢嘉辉、张锦棉签订了《一致行动协议》,约定在确实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时,在不损害德冠新材及其股东权益的情况下,各方均同意以罗维满的意见为准。
进一步穿透招股书,慧炬财经发现,实控人之一谢嘉辉母亲梁玉婵持股5.30%,谢嘉辉姨夫凌伯纯持股1.02%,再加上谢嘉辉直接持股的3.2945%,三人合计持股9.6145%,已经远超过罗维满持股比例的7.0187%。
从持股比例来看,罗维满不如谢嘉辉家族,那么怎么办呢?招股书显示,罗维满、谢嘉辉、张锦棉2020年7月31日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之补充协议》(以下简称"补充协议"),对"重大决策事项的具体范围"、"协议到期后的安排"等进行了补充约定,这也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
去年净利润开倒车下滑14.32%
今年首季净利润骤降17.61%
业绩方面,2020-2022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0.21亿元、13.14亿元、12.8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019.43万元、1.91亿元、1.64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8,503.10万元、1.96亿元、1.6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其中净利润下滑了14.32%。
业绩下滑跌跌不休,到了今年一季度还未好转!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德冠新材营收2.7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78%;归母净利润3,354.99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7.61%;扣非净利润3,324.45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4.61%。公司表示,2023年一季度,虽然公司功能薄膜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1.96%,但受产品销售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14.90%的影响,导致公司营业收入、毛利率、净利润与扣非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均有所下降。
毛利率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18.68%、26.79%和22.28%,其中,2022年综合毛利率较2021年度下降4.51%,公司解释为主要是受到市场景气度回落的影响,主要产品销售单价有所下降。
同期间,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1.24%、34.55%和22.47%;净利润率为8.83%、14.55%和12.72%。德冠新材表示,未来公司可能由于市场环境变化、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原材料价格波动、费用支出上升等不利因素而导致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率水平下降,进而可能对公司盈利能力产生一定影响。
以价换量
功能薄膜去年营收与成本反向变动
细究业绩变化,慧炬财经发现德冠新材存在明显的“以价换量”。其中,功能薄膜2021-2022年销量分别为76,428.19吨、79,881.91吨,增幅4.52%,但同期平均售价分别为15,176.45元/吨、14,183.59元/吨,销售单价下降-6.54%,显然公司是靠低价换市场。
低价销售的结果就是,2022年德冠新材功能薄膜营业收入较2021年下降了2.32%,营业成本较2021年直接增长了4.10%。销售单价下降影响营业收入下降6.84%,单位成本下降影响营业成本下降0.42%。
而2022年销量增长带来的营业收入增量无法弥补单价下降的影响,直接导致了2022年营业收入较2021年下降,增产不增收。
而对于功能薄膜销售单价下降,公司解释为,2022年下游行业需求增速较2021年有所放缓,公司下调功能薄膜产品的销售价格以应对市场竞争,通过有针对性的下调无胶膜等功能薄膜的销售价格,以拓展客户渠道,储备潜在客户资源。
销售费用率显著低于同行
销售人均创收近六千万
招股书显示,2020-2022年,德冠新材销售人员数量分别为26人、27人和23人,人均薪酬分别为22.09万元、34.47万元和28.28万元,同期间,而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0.21亿元、13.14亿元、12.89亿元,按此计算,销售人员人均营收贡献额分别为3927万元、4867万元、5604万元,呈现逐年上涨趋势,近3年每年人均创收均在千万以上。
而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率为0.80%、1.03%和0.70%,显著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销售费用率1.57%、1.50%和1.46%。
德冠新材2022年销售人员仅为23人,人均创造营收却超五千万,这样的销售带来的人均业绩,让人叹为观止。
而在此前的科创板问询中,监管部门就要求说明销售人员工资的具体构成,在人均销售较大的情况下是否能对销售人员形成有效的激励。
品牌技术服务优势及人均承担业务量较大,提高了销售人员的人均销售金额,彼时德冠新材这样解释。
前副总经理隐身贸易商
既是股东又是客户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到2020年,德冠新材客户中有前员工并且是现股东的身影。而德冠新材与这两名贸易商的交易价格是否公允值得怀疑。
翻阅科创板审核问询函,慧炬财经发现,持股2.4278%曾经为公司副总经理的李德安为四川省新康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2018年、2019年、2020年德冠新材向该公司的销售额为分别为290.44万元、0万元、33.19万元。
而持股0.2223%的一名前销售人员黄子标则隐身公司贸易商,2019年、2020年德冠新材向佛山市新长盛包装材料有限公司销售额分别为938.07万元、795.53万元,而佛山市新长盛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实控人为黄子标的配偶,持有该公司100%股权,黄子标为该公司监事。
公司为何要选取股东作为客户?公司对待股东客户与其他客户是否有较大的差额?公司与股东之间的订单又是否暗藏利益输送?
一位业内人士对慧炬财经表示,针对既是股东又是客户的情况,一般情况需要核查交易是否具备真实性、合理性和公允性,这种情况在问询中往往被重点关注。
去年发生意外事故赔偿191.6万
翻阅招股书,慧炬财经发现,2022年,德冠新材营业外支出196.85万元,其中赔偿款191.6万元,公司解释为赔偿款主要是公司对外来到厂自提运输公司司机一般车辆意外事故的补偿金。
招股书显示,德冠新材逐步采用客户自提销售模式,客户选择自提方式出厂价格即为对客户销售价格;自提方式为客户自行负责运输,公司与客户在公司厂区进行货物交付,相关运输费用由客户自行承担。
那么在厂区进行货物交付是如何发生司机意外事故的呢? 令人不解!而在招股书中,德冠新材也并没有披露此次事故的具体详情。
慧炬财经注意到,2022年以来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功能性BOPP薄膜现阶段的行业格局已由前期的供不应求逐渐转为供需平衡,导致价格出现下滑,行业盈利空间压缩。若行业景气度持续下降,德冠新材业绩难免进一步下降,其IPO之路或再添新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