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南都·湾财社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以下简称“国金局深圳监管局”)获悉,近日出现以信贷额度不符合监管要求为由,要求转账注销的诈骗案例。王某的受骗经历值得关注。
王某接到一名自称“京东客服”的陌生人来电,对方告知其京东账户内的信贷额度不符合监管要求,需要注销,否则影响个人征信。随后王某被诱导安装APP进入视频通话、开启屏幕共享,并按照所谓的“注销提示”进行个人存款提取、线上贷款申请、资金转账等操作,至家人发现制止时,已有七十余万元转入对方个人账户。而王某接到的“京东客服”电话,实际上是假冒平台工作人员的诈骗分子。通过歪曲监管政策、渲染危害后果,诱骗消费者将钱款转入诈骗分子银行账户。
国金局深圳监管局总结了类似骗局的几种“套路”:
一是假冒官方装权威。诈骗分子往往声称是中国银保监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是银行、保险机构以及京东、微信支付等平台公司的客服人员,甚至出具伪造的工作证件和公务文书,编造利率调整、额度违规、XX服务收费、官方回款账户等虚假事项,而后以“转账后才能成功注销”“回款前要缴纳保证金”“帮助取消XX服务”等理由诱使消费者听从指引向其转账。
二是真真假假混淆视听。诈骗分子以消费者正常办理的金融业务为切口,首先询问是否办理过助学贷款、信用贷款或购买保险等,甚至主动向消费者提供查询的方法和路径,设法使消费者放松警惕,骗取消费者信任,然后谎称“校园贷款记录不注销影响个人征信”“贷款利率不调整涉及违规”“免费保险不取消将高额收费”等,利用消费者紧张急切的心理,诱使消费者转账操作。
三是共享屏幕窃信息。诈骗分子假借“远程指导”为名,诱导消费者下载、使用线上会议软件并共享屏幕。屏幕共享功能一旦开启,诈骗分子可以实时掌握消费者在手机上的所有操作,轻而易举地看到消费者的银行卡卡号、输入的密码、收到的验证码等重要信息,并利用相关信息进行转账操作,盗取消费者银行账户内的资金。
四是AI换脸骗信任。诈骗分子在非法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后,甚至可以运用智能换脸和拟声技术,佯装亲人、好友、领导打电话或开启视频聊天。在“面对面聊天”成功骗取信任后,便以“借钱”“走账”等各种理由要求消费者向其指定账户转账。
国金局深圳监管局在此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牢固树立防诈反骗意识。接到陌生电话,或是陌生人员添加成为微信、QQ等好友,要多留一个心眼,提高警惕。积极参与深圳金融教育宣传活动,持续掌握金融反诈知识,提升自身对诈骗活动的辨识能力和防范能力。安装公安部开发的“国家反诈中心”手机APP,通过软件内“来电预警、身份核实”等功能阻断诈骗分子的通联或获取诈骗预警信息。
二是多方核验确认信息真伪。不要轻信他人言。凡遇自称官方客服人员的,在通话结束后,一定要自行登录相关机构官方网站或者拨打官方客服电话进行信息核验,特别是涉及金融政策和资金交易的,务必打醒十二分精神,把信息核实清楚,必要时可直接求助公安机关。亲朋好友通过语音消息、视频电话借钱、转账的,要通过主动拨打手机、当面核实等多渠道核实。
三是注重保护个人敏感信息。要妥善保管好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银行卡号、密码等个人重要敏感信息,不随意将短信验证码告诉其他人。通过正规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不点击不明链接、不下载不明软件、不扫描不明二维码。不对陌生人开启屏幕共享、谨慎同陌生人进行视频通讯。
四是坚决不向陌生账户转账。诈骗分子为骗取资金,会想尽办法,编造各种理由,诱导消费者将钱款转至他们的个人银行账户。消费者的资金到账后,诈骗分子会立即分批转出,并多层转手,让流水去向难以追踪。不向陌生账户转账,尤其是不向陌生个人账户转账,能够极大程度保护自身财产权益。另外,广大消费者也要树立“银行卡不可出借、买卖”的认识,不给诈骗分子洗钱跑分留有余地。
消费者如若遭遇电信金融诈骗致使财物损失,请第一时间报警,并保存好聊天记录、通话录音、交易截屏等证据。
采写:南都·湾财社智库研究员 苏梦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