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杂志刊发文章:“海上第一名园”破茧化蝶的启示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管的《长安》杂志于2023年第9期刊发了《“海上第一名园”破茧化蝶的启示》,介绍了静安区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以张园成功案例为蓝本,广泛将法治引领应用到城市更新中的各项工作中,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中赋予了新的内涵。
全文如下:
张园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核心区,始建于1882年,曾是清末民初上海最大、最有特色的市民公共公园,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园”,是海派文化发展的地标,也是许多在此居住数十年的老上海们心心念念的家园。这里汇聚了上海开埠以来28种、170幢不同风格的里弄建筑,是上海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种类最多的中后期石库门建筑群。
20世纪80年代,张园拥入了很多新房客,一栋房子被分拆成几户人家,逐渐充满烟火气,如同“七十二家房客”。
大部分房屋由于多年超负荷使用,内部破损严重,居民居住条件较差、配套落后,城市更新成为民心所盼和党委政府急于推进的民生工程。
张园是静安区首个“征而不拆、人走房留”旧改地块,以保护与传承上海传统石库门里弄风貌为核心目标,没有可借鉴参考的工作经验。由于住宅和商铺相互交织,居民人口密度大、家庭情况错综繁杂,各类问题纷至沓来,主要集中在补偿款家庭分配、动迁政策协调、承租人变更指定和房屋继承等方面,特别是家庭成员间因利益分配产生矛盾影响签约的问题尤为突出,成为影响张园旧改进程的关键堵点。
眼前修旧如故、具有异域风情的石库门建筑群令人耳目一新,今与昔融合、新与旧和谐统一,昔日破旧的老建筑焕发出新活力,成为新商圈网红打卡地,同时也见证了城市变迁的足迹。这里就是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辖区的张园。
▲改造前
▲改造后
城市更新改造一头连着城市发展,
一头连着民生福祉,
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
从2018年10月张园保护性征收改造项目启动,到2020年11月最后一批居民完成签约,两年多时间,静安区坚持党建引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完成了1200余户居民的动迁任务,实现了“小事不出项目组,大事不出指挥部”,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中赋予了新的内涵。
党建引领攻坚克难
静安区坚持“征地基地开在哪里,党组织就建在哪里”的工作理念,发动党员干部和社会志愿者深入基层,充分挖掘和利用情感治理资源和熟人社会的工作便利,与群众积极沟通、充分协商、依法办事。
南京西路街道以党工委为核心,成立张园地块旧区改造专项分指挥部和临时党委,将专项分指挥部下设的办公室及3个专项工作小组负责人纳入临时党委班子,下设4个临时党支部,由街道机关全体党员、基地和征收组的党员组成,确保在征收工作中始终坚持和强化党的领导。
街道班子成员带领机关党员干部,分成9个联络团组与征收事务所3大块33个工作小组对接,与居民家庭结对包干,通过政策宣讲、谈心沟通、矛盾调解、议事共商等方式,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在摇号、预签约等现场承担志愿服务和引导工作,同时依托居民区党建“微网格”,发动张园地块内的党员组长带头签约、老党员现身说法、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做到“一户一档”、底数清晰。经统计,2018年张园启动旧城区改造时,居民总证数1125证,户籍人口4601人,户数1272 户;共有42栋、170幢、2053个房间。
黄阿姨一家六口曾蜗居在张园一间38平方米的老房里,生活了30多年。楼内就一个卫生间、一个厨房,12户人家共用,不便之处可想而知。
作为首批签约搬迁的居民,黄阿姨一家人拿出积蓄,加上置换补偿款,在中心城区为儿子购置了一套100平方米的婚房。她舍不得离开居住多年的地方,和先生商量后通过置换住进了张园附近的小区,闲来散步会不时来到张园附近转转,“我是张园旧改的受益者,也是张园更新的受益者”。
精细管理法治保障
旧改征收前,居委会、业委会、社区民警、楼组长、志愿者分组入户采集信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按照群众所需所盼进行分类。对于涉政策法规类问题,做好释法说理;对家庭类矛盾纠纷,项目组“一站式”就地化解;对需要通过司法解决的问题,引导居民走司法途径。
在分类处理基础上,对进入调解程序的案件进行风险评估,制定调解方案,着力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充分调动居委会、业委会、社区民警、楼组长、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及时对接派出所、司法所、律所等专业力量,确保矛盾纠纷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旧改征收启动后,街道协调司法所对接张园旧改征收分指挥部,建立政策宣讲组、咨询疏导组、矛盾协调组三个法律服务工作组,与动迁基地各部门衔接联动,高效推进。
政策宣传组积极用好公众号、微信群、小喇叭,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疏导组在张园旧改征收基地和福民法律服务中心设立法律咨询点,全天候接待居民咨询,经常是忙到深夜才“打烊”,总服务时长超800小时;矛盾协调组安排熟悉旧改征收法规政策的10名经验丰富的律师,与旧改征收事务所对接,参与矛盾纠纷化解。
街道法律服务工作团队全程与居民面对面,实时指导和参与纠纷化解,组织召开40场居民座谈会、30余场政策解读和讲座,与居民谈话200余人次,化解居民心中的“坚冰”,最大程度凝聚共识。
一户居民对房屋评估结果不满,拒绝所有谈话请求,无论是谁上门,都要吃“闭门羹”。一天晚上,结对团组成员、街道党政办主任再次上门做工作,在楼下看到居民家中灯亮着,但居民就是不开门、不回应。街道干部不轻言放弃,在门口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居民看着手机里收到的好几条解释短信,听着门外走廊里偶尔传来的咳嗽声,终被感动,打开家门,最终成为第一批完成签约的居民。
对特别疑难复杂的问题,由街道班子领导包案,律师、人民调解员、社区志愿者组团攻坚,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威海路590弄56支弄某号是一幢大私房,在征收时有9户数十位继承人遍布国内外,大家庭内部对利益分配存在较大分歧,街道安排专业律师进行“破局”:全面梳理代位继承、转继承等继承关系,并制作了一张“继承树状图”,用专业能力将“大蛋糕”展示在一家人面前,获得大家一致认可后,律师根据每个小家庭的不同诉求,抽丝剥茧把“蛋糕”细分细切,端到每户每人的“小餐盘”上,讲透摆明法理情,一户一户做通思想工作,并帮助起草家庭内部分配协议,最终推动权利人在征收补偿协议和家庭内部分配协议上同时签字,让这个大家庭重新携手,收获了双份的幸福。
改造后的小洋楼焕发新风采
法德兼治全程护航
静安区坚持“以法喻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一方面,始终坚持在法治轨道上解决矛盾纠纷,安排律师及人民调解员驻守基地,接受法律咨询、开展政策解读,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另一方面,成立德育讲师团,深入现场,开展家庭伦理、道德感化教育,成立志愿者服务团队,利用德礼训导,配合调解员入户开展家庭矛盾化解,并及时为孤老、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送去温暖。
街道第八联络组结对居民中,有24户因房屋类型、相关政策与居民心理预期不同而出现集体抵触情绪。第八联络组与征收组逐一梳理家庭情况,分别制定解决方案,通过“共情”促进“共鸣”,一步步消解居民集体的抵触情绪,最终实现组内100%签约。
针对孤老、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党员志愿者开展一对一帮扶,加强关心关爱,做好沟通解释工作。在集中搬迁期间,青年突击队上门帮助高龄、行动不便的居民搬家,看着一位位非亲非故的志愿者为自己忙上忙下、满头大汗,居民们纷纷给予真挚的感谢。
一居民长年旅居国外,由于疫情原因无法回国,家庭内部情况也较复杂。为切实维护居民权益,受征收组委托,专业律师全程介入把关,为该居民办理了相关手续,顺利促进跨洋签约依法合规完成。
如今,破茧重生的张园被赋予了全新商业功能和社会业态,成为中心城区具有美誉度和影响力的商圈商街样板。静安区正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以张园成功案例为蓝本,广泛将法治引领应用到城市更新中的各项工作中,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努力让城市发展的红利更好地惠及居民群众。
资料:长安评论微信公众号
来源:上海静安
上一篇:深入调研摸实情 精准把脉破难题
下一篇:崇明区房管局赴城桥镇开展专题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