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亿万农民美好期盼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寄托着亿万农民对美好家园、美好生活的期盼。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重点部署。围绕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个目标,让农民就地能够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就要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是宜居和美的“硬件设施”,持续加强农村道路、供水、能源、住房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让生活家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村民“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大资金支持能力。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反映在总量,二是在于投资结构的单一。基础设施大多属于公共品,这就决定了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虽已不断加大比重,但每年匹配资金有限,而基础设施建设一次性成本投入较大,难以指导村落按照计划、可持续性地科学建设。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的村落也难以负担公共设施建设成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周期长、收益低、见效慢,较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在缺乏整体投资方案情况下,资金管理质量提升困难从而使得城乡投资差距不断增大,形成的马太效应影响了村落经济发展。因此要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争取多途径来源资金支持。首先是当地农民或其他民间投资主体,村户是基础设施的直接受益者,组织号召本村村民或者联村联建、联户联建,从理论上讲谁享受谁受益,自主投入是可能性最大的途径。也可实行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农民参与,集合多方力量。其次积极寻找机会,发掘招商潜力、引导项目进驻,来争取投入,项目一般资金支持是充分的,同时类似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探索试验类项目的短期收益并不是最关键的成效评判指标。项目落地能加强城乡要素互动,加快城乡投资一体,逐步在有限的条件下“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
改善经营管理体制,提高设施服务效率。某些基础设施建成后,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人员、资金专门管护。前期建设为了降低工程造价,且规划承载能力预计不足,设施质量不佳,后续使用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管护成本也随之提高。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已建好基础设施的服务效率,延长使用年限,使更多的百姓受益。因此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以承包或租赁的形式引导当地业主或农民承包经营,或组建合作经济,自主经营,探索以市场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来减轻后期管理成本。但必须由政府主导建立效能评价机制,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修正,客观、实际评价效用发挥程度,从而及时调整管理方式,更好地服务百姓生产生活,助力整个村落长远发展。
制定科学发展规划,优化重点建设布局。现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突出重点显得尤为重要,但这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村落长远发展蓝图的基础上,如果缺乏规划,很容易让基础设施建设的根基不稳,出现一定程度资金、人力的浪费,不利于村落长远发展。在投入资源要素受到约束的情况下,应该坚持重点发展,但在此之前必须通过科学规划,既有长远总体蓝图,又要先抓住即时关键问题。在前期通过学习自然禀赋相似、经济发展水平一致的案例,延展思路,确定在较长期限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致方向,同时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坝坝会”等方式了解村民实际需求,明确当下急重需要解决的问题,合理使用有限资金,争取将每一个建设项目效用最大化。比如安装污水管网,征询村民意见时,还应考虑预期未来将推动自来水点位安装的情况,避免出现反复施工,增大投入成本。(锦江区住房建设和交通运输局 闻亦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