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借债找我担保:给别人无限兜底,自己终将无法自拔
“多年不见的亲戚,要求我为其巨额个人债务提供担保,遭拒绝后恶毒辱骂我,还在亲戚群里骂我见死不救,怎么办?”网上的这个帖子,指向了人性的幽暗,也指向了一个内心柔软者的困境。
把自己的财务问题放大为和亲戚相关的问题,一旦不能如愿,立马撕破脸,以道德大棒重击对方,不惜在家族范围内败坏其名声,可谓市侩、阴冷而残酷。对这样的做法,当然不能听之任之。亲戚关系建立在血脉基础之上,泛起特别温情,但这并不等于某个人对另一个人负有拯救财务危机的责任和义务。这是被骂后慌张无措的提问者首先应该明白的道理。
此事犹如一个楔子,引得众多网友的共鸣与吐槽。一位网友说的故事颇有典型意义,曾有一个多年未联系的同学,不知道从哪里要到的电话号码找到他,开口就是借几万块钱,答主当然委婉拒绝,于是对方降到1万,最后将借款的数额变成1000。答主面对这样的道德绑架,挂了电话,拉黑了对方。这种情况颇为常见,因为很多人都会面对一个不知道啥时冒出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亲友向自己求援,若是你不应允,受到对方的揶揄那是大概率的事。
借钱一事,若有能力是可以考虑的。就算不还,如果数目不大,大抵不会伤筋动骨。但是在种种关于私人的经济关系中,替人作保堪称最具迷惑性也最凶险的行为。一位答主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他的表哥和表嫂和别人开了一家木材加工厂,让他拿出结婚证给哥嫂做担保,贷10万元。他没有答应,表哥不死心,通过各种方式死缠烂打,但最终他没有同意。而在无意中他得知,表哥根本没有和人合伙开厂这回事,而表哥已经穷得叮当响了。他感到后怕,要是头脑一热给答应了,这事就悬了,要是中间出点状况,压力还不是全给到了他自己身上?
站在求援者的角度,除了个别肆意欺骗、给亲友“下套”者之外,亦有不少以窘迫实情相托者。因而也不必将所有的求援者列为不可信的“异类”。但纵是如此,我们也需要以一份理性和冷静来对待他人的求援。
这几年,创业的人多了,对于投资、资金、担保的需求自然也多了起来。有的人以“倾家荡产”般的决心上马某个项目,一旦资金跟不上,面临全局溃败之时,忧急之下,首先想到的是找亲友助力,或许之以利,或晓之以情,总之希望亲友伸出援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具体回应之道,却值得商讨。
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就被堂弟请求,将自己的房产抵押,以换一笔救命钱来输血续命。但他考量再三,还是婉拒了,因为他仅有两套房,一套自住,一套出租补贴家用,既无多余之力帮助他人,也无实质的抗风险能力来“兜底”。堂弟自然是埋怨甚多。但他觉得自己并不是有能力不帮堂弟,也没有对堂弟利益造成任何损害,因而他无愧于心。何况,他后来得知,堂弟并不是只跟他一个人开过口,也并不只是他一个人拒绝了。这事的利害关系其实在于:房产之事系一个家庭的身家性命,丝毫经不起风浪,堂弟所提要求本身有点过分。
广东俗语称,“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三代好”。古往今来,多少保人因为一次作保,受累甚大,肠子都悔青了,遂留下“古训”警示后人。
作保看似签个字、画个押,云淡风轻,但真相并非如此。作保实在是牵连着严重法律后果的重大之事,其严峻程度往往超越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无论是以何种方式为人作保,一旦被担保者跑路,相应法律后果就完全有可能转嫁给保人。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几年前,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法院就强制执行了一起案件,由于借款人“跑路”,由担保人代偿25.5万元。至于因为被人连累,担保人被限制高消费、乘坐高铁和飞机的情况,亦很常见。而作保失败之后,夫妻不和、离婚的例子也颇多,实在划不来。
法律界人士就此提示,为人担保,陷阱不少。例如,写借条时没有约定保证份额,担保人就承担了连带责任。一些保人之所以“失足”,一方面是因为抹不开面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对可能要承担的风险与责任一知半解,轻率同意。殊不知,你的“讲义气”,在让你难以“自保”。
当一个人处于现实中的经济地位和家庭局面时,就不能意气用事,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而是应该在不合理的求助面前果断说“不”。无疑,如果你连自己都保护不好,谈何“保”他人?要知道,当你因为一时之间的错误决定,而陷入重重麻烦时,那些当初找你作保的人,多数是不会出来救你的。相比之下,你因拒绝作保所担负的“见死不救”恶名,不过是最微小的代价。
当然,因拒绝作保而被亲戚辱骂、排斥、败坏名声,你是有权维权的。大不了“骂”回去,以及干脆进行亲情断舍离。对付亲情绑架,最好的手段就是见招拆招。总之,不管何种情形之下,不能因为感情好,就打肿脸充胖子,卷入本来和你无关的别人的财务漩涡中。
围绕作保之争议,说到底,还是应该建立起边界意识。彼此是亲戚不假,是兄弟姐妹不假,理应谨慎界限,既不能强求别人、提出非分要求,也不能被别人强迫、答应非分要求。我所在南京本地素有“亲戚不共财,共财两不来”的说法,也是由诸多教训中提炼出来的。这话的要义就是,人际之间,过自己的生活,解自己的难,是本分。亲友之间确实可以有互助,以在能力范围之内又不影响自己的生活为限,这也是亲情的意义所在,但在处理重大财务问题时,绝不应越过界限和底线,轻率给别人无限兜底,最终令自己沉入无法自拔的泥沼,到这份上,不仅亲戚做不成了,自己的人生与家庭可能也完蛋了。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方志
责编 陈斌